
日舞影展開幕片,影評盛讚30年來最優秀的議題作品!
緩刑中的柯林剩3天就能重獲自由,
但他的白人好友邁爾斯卻不停地帶來麻煩。
這關鍵72小時,柯林要如何熬過展開全新人生?
盲點
在人類眼睛視網膜後方,也就是眼底,有一塊小區域,這個區域是許多視神經纖維進出之處,有點像一個通道。因為沒有感光細胞,所以無法因為光線而發出神經衝動。對大腦來說,視覺資訊即便存在,但傳到此處,仍無法在腦中呈現影像,故被稱為「盲點」。電影:盲點
今天看了盲點的試映會。電影故事本身融合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認同;文化產物(饒舌、嘻哈音樂和街頭)與種族等議題。節奏明快,音樂使用也很到位,情緒張力足夠,96分鐘一下夠過了。兩位演員本身就是饒舌圈的人,在片中偶爾說話偶爾饒舌;雖然自己對饒舌毫無研究,但仍覺得演員饒舌功力蠻厲害的。
對心理師來說,我更驚豔的這部電影裡探討「種族歧視、偏見、刻板印象」以及這些社會歷程對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影響。覺得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觀看,帶學生做一點討論。
因為你是黑人,你就是鬼鬼祟祟:刻板印象的影響
2018年(正是今年)三月,美國加州的沙加緬度警方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有可疑男子躲在後院。警方抵達後見到一名黑人男子手中握有疑似槍枝的東西,就朝他連開4槍,直到對方倒地5分鐘後,才試圖挽救男子生命,卻已回天乏術。
後來發現,被槍擊的黑人Stephon Clark手中握的只是手機。他只是要進去自己家裡。當時,警方曾要求男子停止動作、雙手舉高,但看見他拿著一個「不明物體」,朝著警方走去。警方為了自保,朝他連續開了幾槍,直到男子倒地,警方才上前將他上手銬,過了5分鐘後才試圖挽救男子生命。被害者家人說,他們家的前門門鈴壞了,必須從後門進出,加上家中祖父母都坐輪椅,不良於行,所以常常要自行撬開後窗,利用按鈕開啟後院車庫大門。
在美國網友留言中,最尖銳的莫屬這則:「如果他今天是個白人,你們敢直接槍殺他嗎?」
事實上,類似案例屢見不鮮。《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也把類似的案例寫在他的經典書《決斷2秒間》裡頭。
警方與疑似歹徒的對峙,是個充滿情緒的場面。在情緒高張的時候,大腦的「理智」某種程度是偷懶的,。我們會透過許多稱為「捷思」的思考工具來做決定。這時候,許多藏在潛意識,過度簡化的資訊,就會變成不需要思考的「真理」,好比「黑人是危險的」。悲劇因而產生。
在盲點這部電影裡,巧妙地出現了花瓶人臉的錯覺圖。裏頭解釋:當你看到花瓶時,其實你很難「同時」看到人臉。關鍵就在於「同時」。花瓶就好像一個刻板印象,一旦貼上去,就很難撕去。我們要用很多努力,甚至是訓練,才有辦法放下花瓶的印象,看到這張圖的另一種模樣,也就是人臉。
許多犯罪者重回社會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那撕不掉的刻板印象。劇裡某刻,主角對著前女友說,當你看著我的時候,你還是想著那些我過去犯下的錯嗎?真是讓人很揪心的一幕。
當我們把這樣的觀點再擴大,你會發現,很多時候,「身為少數人」,不管是黑人、猶太人,還是同志、雙性戀等少數人,這種歸類、貼標籤本身就是「搶眼的花瓶」。在接觸他們的時候,人們說:「喔喔喔~你是『黑人』」;心裡沒說出口的是,黑人是危險的,其他不重要。一旦大腦開始偷懶,對方「真的是誰」一點也不重要了。
那些「你沒看到的東西」(好比主角的善良)其實一直存在著。 只是因為你先看到了「容易看到的」、「你想看到的」(黑人、曾經犯罪)部分;那些東西就從你眼裡消失了。不囉唆,先來看看預告片吧!
許多犯罪者重回社會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那撕不掉的刻板印象。劇裡某刻,主角對著前女友說,當你看著我的時候,你還是想著那些我過去犯下的錯嗎?真是讓人很揪心的一幕。
當我們把這樣的觀點再擴大,你會發現,很多時候,「身為少數人」,不管是黑人、猶太人,還是同志、雙性戀等少數人,這種歸類、貼標籤本身就是「搶眼的花瓶」。在接觸他們的時候,人們說:「喔喔喔~你是『黑人』」;心裡沒說出口的是,黑人是危險的,其他不重要。一旦大腦開始偷懶,對方「真的是誰」一點也不重要了。
那些「你沒看到的東西」(好比主角的善良)其實一直存在著。 只是因為你先看到了「容易看到的」、「你想看到的」(黑人、曾經犯罪)部分;那些東西就從你眼裡消失了。不囉唆,先來看看預告片吧!
誠摯推薦喜歡故事與劇情,乃至社會議題、人類社會心理的影迷!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