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人際難題,苦口的老派良藥——《重新與人對話》推薦序

Sherry Turkle
時報出版 2018/7出版

「是什麼感覺,說說看?」心理師問。

「還是有點難形容,但好像沒那麼難受了。」個案心事重重地說著。

「我們一起再待一下。觀察心中出現的感覺。這邊很安全,你可以讓那些不舒服出來看看。」第四次心理治療,治療師與個案沈默許久,一起面對與靠近「沈默」帶來的不舒服。

諮商時,對話是工具,也是歷程。治療師與個案對話,並引導個案與自己對話,在安全的氛圍下,重新學習對話的能力。「對話」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當我們追求的,是那種真正能帶來靠近與理解、洞見與改變的對話時。

科技毫無極限的讓對話變得簡單,卻也讓數位時代的關係習題變得更困難了。好友數千位、聯絡人上百位,但在真的想找人說點什麼時,卻找不到人。或許,真正的難題不是找不到人,而是我們早已不知該如何好好說話了。

溝通被科技簡化後,不復以往。我們使用一樣的語言,但總感覺少了些什麼,許多場景看來更是荒謬。好比,某次在向SIRI討拍之後,得到這讓人哭笑不得的回應:「想哭就哭吧。放心,我的鋁矽鹽酸玻璃不怕淚水的」。在我們笑著SIRI沒有靈魂的同時,是否該捫心自問,過去可曾「面不改色」地送出「XDDDDD」這樣的表情符號給手機另一頭的友人呢?

維持人際關係是我們的天性。科技進步卻使讓關係得已茁壯的交流變得斷裂。繼《在一起孤獨》後,雪莉‧特克在第四本著作《重新與人對話》帶著隱憂檢視這樣的現象。她發現,斷裂不但出現在家庭、學校、企業,還出現在每個人與自己的內心之間。帶來滋養的人際關係從生存必需品變成了奢侈品,怎麼回事?雖然數位科技顯然是主因,但斷然抗拒它也不明智。

對此斷裂有所覺察或許是必要的第一步,但我們是否還能做更多?是的。雪莉進一步提出的解藥雖然老派、苦口,卻很實在,那就是「回歸人性的交流」。

真實的對話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場冒險。充滿未知、不可控,無法「按右鍵編輯」或「收回」。我們要面對的,將是彼此真實的情緒和感受,可能不是件全然舒服的事。

在重啟對話的旅程上,為了讓交流真實,做好受傷、碰壁的心理準備是必要的。同時,我們也得觀察自己一不舒服就想躲回手機的數位本能,放下那看似在保護我們的「盾牌」,直率地面對交流中本來就偶有的不舒服。就像諮商後期,個案發現那不舒服和原本想的不太一樣,雖然讓人不適,卻也不用急著逃走。留下來,才有機會找到不舒服裡頭藏著的禮物。

透過手機交流與生活,就像從盾牌上的框框看世界。雖然逼真、感覺安全,但卻不是真實人生的全貌。放下數位盾牌,騰出雙手(收好手機)。好的對談,才有機會展開。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