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你對獲利的心理定位——讀《獲利優先》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這種感覺,常出現在我演講完,立刻拿到講師費,也許兩千、三千的那瞬間。摸到實體鈔票,總會讓我們「心理戶頭」感覺很好。這時,我們很可能因為「感覺有錢」而改變消費行為。

「今天喝好一點的咖啡吧!」
「今天賺了不少,不然去買點書吧!」 
「今天⋯⋯」

到後來,我發現這先「立刻」拿到的收入,反而是最快不見的XD

為了跟這種「感覺」抗衡,我後來養成一個習慣。通常只會在皮包固定放一、兩千塊。當發現皮包的錢太多時,看到全家、7-11有提存款機,就立刻去存起來。

***

人類雖然看似「理性」,但許多決策行為其實都深受「非理性因素」影響。就好比剛剛的例子,「看到錢」的感覺,「手上有錢」的感覺。

立刻拿到薪資,還是月底單位在提撥到戶頭,不同的給薪方式,就足以影響我們短期與長期的感受和消費行為。

一開始我很不喜歡月底(甚至一、兩個月後)才給演講費。畢竟,講完的辛苦,若能立即得到酬賞,感覺真的會好很多。後來,我調適心態,當下雖然只能簽領據,心情有點惆悵;但隔一陣子後突然發現「咦~怎麼有人匯錢給我」的感覺,其實也挺好的。無形間,也把錢存起來了。 

《獲利優先》,正是運用人類這套心理機制的企業經營、理財書。

Mike Michalowicz
天下雜誌2018/8出版

一般來說, 傳統看法認為:
「收入 - 費用 = 獲利」

把你賺到的錢,扣掉你一路上要付出的成本,剩下的就是你的獲利(當然,還要扣掉稅款、給老闆的錢等,細節就請讀者參閱本書了)。

但本書作者認為,這個公式有個陷阱:很多時候,我們會忽視,收入愈高可能也意味著成本越高。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創業者明明感覺自己在「成長」、事業版圖變大(收入變高),但到了月底卻沒什麼獲利的關係。 

(引自:獲利優先,頁77)

因此,作者提倡把公式改寫為:
「收入 - 獲利 = 可支出的費用」
拿到收入時,透過分流到不同銀行帳號,直接按照比例把獲利「強迫扣押」起來。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能有效影響人類的心理。這讓我想起《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這本書也提到許多類似的例子。

好比,對小資族來說,一拿到薪水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把其中一部分強迫儲蓄到某個戶頭。套用作者的觀點,這個動作最好還是自動的,每個月發薪日,自動轉帳到儲蓄帳戶,而且,這個儲蓄帳戶還是你得親自跑現場填單才能提領錢的,那更好XD

把公式一改寫,預先保留獲利後,錢不會憑空就一直變多,經營者往往會發現:
「天啊,可支出的費用變得好低啊……」

沒錯,這可怕的現實卻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作者提到「牙膏」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他說,當你發現牙膏還很多時,我們往往會有點浪費,反正怎麼擠都還有嘛。但在你外出旅行,發現自備的牙膏只剩一點點時,我們往往會發揮創意,用盡各種方法擠;也不會隨意浪費,反而會珍惜手頭上僅有的牙膏,將它做最好的使用。 

創業的路上,當我們「感覺」資源愈多時,愈容易迷失。覺得那個要做、這個也要做。每做一件事,收入看似增加,卻很容易忽視這些新做的事背後增加的成本。無形中,我們常常花太多力氣在「不是我們真心覺得重要」,只是為了營造「成長」假象的事情上。 

(引自:獲利優先,頁59)

當我們發現成本有限時,往往不得不更確定我們要把心力花在刀口上,朝著真正覺得必要的願景前進。

從剛剛提到的公式改寫開始,作者介紹為何傳統獲利公式不符合人性;接著,作者以「檢視公司體質」、「創立七大帳戶」、「決定獲利和其他費用的比例」等方法,循序示範如何將收入進行必要的「安置」。在運作一陣子後,後面的章節也提到如何在牙膏快沒的時候用創意的方式擠出牙膏,「從公司裡找錢」的方法。

本書看似是針對創業者、經營者、老闆而寫的書。不過,當中的許多觀念其實也適用於「個人」(每到月底總是月光嗎?不妨透過本書,檢視自己的消費行為)。本身沒有商學背景的我,在作者幽默、自爆的描述裡,卻也輕鬆地學到不少理財、經營專案的新知識。誠摯推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