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因緣際會下,你讀到這篇文章呢?
此時,你在用什麼載具閱讀這篇文章呢? 手機、平板,還是電腦?
此刻,你是否有信心能「讀完」這篇文章呢?
***
《越無聊,越開竅》這本書看似以「無聊」爲題,不過大幅討論了現代人與網路、3C用品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作者點出的幾個隱憂和「無聊」背後的關係。
Manoush Zomorodi著
天下雜誌2018/8出版
人類最珍貴的功能,莫過於「思考」了。但網路、電腦問世後,我們卻看到這個世界,主動思考的人愈來愈少了;閱讀書的人少了、看完龐大資訊量的能力也退步了。很多人甚至沒有留意到這種現象。
因為,網路常常給我們一種錯覺,一種「快速思考」的假象。一般來說,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在網路、電腦裡,是比較沒機會被培育的。反而是在(乏味的)書、真實(卻帶有未知焦慮)的對話裡,我們才有機會好好深度思考。
書裡面提到一件可怕又有趣的真相:
2013年後,人類專注的時間(8秒),居然比金魚還要短(9s)。
看來,以後金魚腦不會是罵人的玩笑了,而是一種讚美。
專注是閱讀與思考的基礎,但我們專注的能力卻默默在退步。
電子裝置讓我們開始習慣「片斷式」閱讀,而不是像看完一本書那樣,需要花額外的腦力,釐清一切的起承轉合,靠自己的腦力,搞懂不懂的資訊。
深度思考力的退步,是一個網路帶來的隱憂。
***
在我日前推薦的《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裡,提到的第二個隱憂是:網路、電子產品讓我們人類的互動開始變形了,而且往往是不利的那一種變化。研究發現,人際互動裡,只要有「手機」的存在,我們感覺就會不好(就算彼此沒又把手機拿起來用!)。
此外,我們記憶力也在退化。因為,我們開始把大量資訊存在手機裡。我們記得要拍照,卻忘了好好用當下享受眼前的一切。不拍照對很多人來說,開始是一件會讓人焦慮的事。我們回不去了,那個珍惜相機一張一張底片的年代。
***
第三個隱憂我非常有感,我們不再能夠「獨處」或者「處於無聊」了;而無聊、獨處時刻,卻可能是許多創意的源頭。
開會一無聊,手機就被拿出來當作「無聊救星」。上課時,來點無聊救星。久了之後,我們還真的不會享受「無聊」,甚至害怕無聊了。
在《閒散的藝術與科學: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放空為什麼會讓我們更有創意》書裡也提到,無所事事時,其實大腦很忙,正在漫步的大腦,很有機會透過這段時間,把一些過去沒有被連結在一起的概念,偷偷的連起來。
相較之下,當我們認真的在做某事時,我們只會用到大腦裡一部分的連結。放空時,整個大腦反而都會被用到。這也是為什麼洗澡、散步、坐在蘋果樹下發呆之後,很多新點子會出現的原因。
***
如果你對手機又愛又恨,愛它的便利、恨他的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這本書非常適合你。
對於人類與手機之間的愛恨情仇感興趣的讀者,除了本書之外,也一定要讀讀《分心不上癮:如何保有線上生活,卻免於家庭失和、同事臭臉、靈魂墮落》、《重新與人對話》還有《深度工作力》、《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這幾本書。
***
手機問世後,使用者平均每天花2個小時57分鐘在上面。
你在這篇文章花了幾個小時呢?
你有多久,沒有花2個小時57分鐘,好好的把一本書看完了呢?
不妨就從本書開始,重新找回你和手機之間健康的關係。
如果,你還是覺得很困難。
那不然這樣,先從「專心看完這16分鐘的影片」作為開始吧XD
書籍資訊:《越無聊,越開竅》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