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worry)是常見情緒的一種,指的是「因未來不確定」而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如何靠近自己想要的價值觀,會是一趟更有趣的冒險;
擔憂很正常,我們多半都有過這樣的情緒。
適當的擔憂,會引領我們開始做點什麼。
好比,煩惱下週的演講會出錯,我們現在就會花時間練習。
防患未然,這就是擔憂的功能。
不過,當它嚴重起來,也常會讓人「動彈不得」,困在焦慮裡。
天性搞操煩的人,常常緊皺眉頭,困在未知的未來裡,任何決定都不敢做,因而使得生活真的出狀況。
拖延、避開重要場合、猶豫不決而延誤了一些重要的時間點等⋯⋯
對許多「擔憂成性」的人來說,有個矛盾的現象是:
在「擔憂」的時候,他們反而感覺很安全。
心理學已經發現這種「擔憂=有在做事」的假象。
拖延、避開重要場合、猶豫不決而延誤了一些重要的時間點等⋯⋯
對許多「擔憂成性」的人來說,有個矛盾的現象是:
在「擔憂」的時候,他們反而感覺很安全。
心理學已經發現這種「擔憂=有在做事」的假象。
我們不知不覺開始操煩的時候,
會覺得「自己好像有在替這種情緒做點什麼事」的感覺。
這也使得我們更容易在未來繼續採用這種作法,用操煩來處理操煩;
病態性、需要治療的擔憂,好比泛焦慮症,正是被困在這種陷阱而造成的。
會覺得「自己好像有在替這種情緒做點什麼事」的感覺。
這也使得我們更容易在未來繼續採用這種作法,用操煩來處理操煩;
病態性、需要治療的擔憂,好比泛焦慮症,正是被困在這種陷阱而造成的。

擔憂像是一把搖椅,
它讓你有事做,
卻無法帶你去任何地方。
***
我們的情緒、行為和想法之間會互相影響。要處理操煩,有許多不同的作法。
在我們被困在「想法」(一大堆擔憂的事)和「情緒」(擔憂)時,
其實只要試著鬆動情緒、思考和行為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帶來不同的效果。
控制想法
留意自己特別容易被哪些念頭給困住?
- 「總是在追求完美嗎?」
- 「希望一切都在自己控制之中的執念嗎?」
這些念頭常常是我們擔憂的來源,使得我們的視野窄化,困得更深。
在第一章裡,針對這些常把我們困住的念頭,有詳細的討論。
我特別喜歡「留意自己內心口頭禪」、「空拍視角」這些比喻。

改變情緒與做出行動
緊接著,本書針對情緒與行動做了討論。
作者首先提醒,「改變習慣」的重要性。畢竟,擔憂本身就是一種習慣。
在這邊,書裡提到一些作法蠻有趣的,像是「資訊絕食」。
在焦慮時,其實「取得更多資訊」不一定能化解焦慮,反而更可能火上加油。
「練習說不」這邊,則提醒我們在焦慮當下,很容易因為情緒使然,而不小心答應太多我們本該拒絕的事。
當中,我最有共鳴的是「騰出傾聽心聲的時間」。
裡頭提到,許多人因為困在擔憂裡,反而聽不到自己其他更重要的心聲。
很多時候,當我們找到更重要的目標與方向時,「解決擔憂」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如何靠近自己想要的價值觀,會是一趟更有趣的冒險;
在過程中,擔憂反而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
整體而言,本書是一本認識「擔憂」的入門好書;
裡頭提到的許多觀念和作法,也很值得讀者自己試試看!
不管你是不是一個天生搞操煩的人,
多多認識這樣的情緒,知己知彼,必能百戰百勝!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