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人格》——是藏著惡意的善良,還是富有魅力的瘋狂?

先看看以下這個清單:
  • 公司負責人 
  • 律師 
  • 新聞媒體 
  • 業務 
  • 外科醫師 
  • 記者 
  • 警官 
  • 神職人員 
  • 主廚 
  • 公務員 
有沒有覺得這些人有什麼共通之處?再來,看看下面這個特徵描繪:
  • 外表與談吐過於富有魅力,有自戀傾向。 
  • 不易有恐懼、不安、緊張的情緒,能夠堂而皇之地站上大舞臺。 
  • 輕易從事一般人因為倫理規範、危險等因素而躊躇不前,乃至於不敢做的事情,乍看像是勇敢的挑戰者。 
  • 善於說場面話,讓強者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乃至於擁簇者眾。 
  • 慣於透過說謊來豐富自身說話內容。會為了自我表現而不斷改變主張。 
  • 口氣很大,卻容易半途而廢。 
  • 妄自尊大,即便受到批評也不會感到挫折,或是引以為戒。 
  • 交友圈一變再變,會批評過往的交友圈。 
  • 善於交際,但是難以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 
第一個清單是,最容易有病態人格的十大行業。
而第二個清單,則是病態人格可能展現的樣貌。

缺乏同理心、無法對他人感同身受,是病態人格的核心特質,他們無法感到恐懼或內疚,缺乏這種內建「道德踩煞車」的功能。他們不容易緊張、喜歡追求刺激。

我常覺得,某些「異常」存在的原因,就是要去撼動我們預設一切都是「正常」的假象。
從之前推薦的《沒有良知的人》、《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到更早之前出版的《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乃至最近究竟出版的《病態人格》,這些書都不是純然只想強調「心理病態者」有多變態,而是想探討怎樣的發展環境、天生基因、後天教養等因素,構成了這些偏離常態的人出現。 

中野信子
究竟 2018/06/01 出版

這些書裡其實都隱含著,知道「極致惡」的成因之後,我們或許更能讓「善」被培育出來。因此,閱讀這類書也不是要讓大家陷入悲觀之中。在暗室裡看到光芒,帶來的希望感,也是這類書籍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發。 

同時,具有一點「病態人格」,或許也不是壞事。善用這樣的特質的同時,若能清楚拿捏道德的界線,這樣反而能在職場與人際互動間如魚得水。病態人格研究之父Robert Hare曾說:「我就很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幾種病態人格特質」。

本書讓我學到的新知識,主要有兩部分:

(一)病態人格並不是什麼道德觀都不尊崇,他們不在意「不對他人造成危害」的道德觀(如殺人) 、不在意「重視公平」的道德觀(自己可以偷吃,伴侶不行) 。但他們在意「團體歸屬感」 、在意「尊重權威」 、在意「神聖、純潔」 ;而後三者恰好是黑幫組織得以維持的機制。

(二)被抓到的病態人格和沒有被抓到的病態人格之間,最大的差異是他們「背側前額葉皮質」的厚度。同時,不會被抓到的病態人格者,其實還是有害怕的感覺,他們因此而能收手;但這保護他們不會被抓。相較之下,書中提到所謂「失敗的病態人格者」,反而比較容易被捕。

對於初步接觸病態人格的朋友來說,本書說明易懂,還有一些案例故事,搭配大腦插圖,是十分友善的讀物。閱讀後若不過癮,下方的延伸閱讀也是很好的參考書目。


延伸書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