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書名,想先提醒一下,台灣沒有心理醫師唷XD
究竟出版社捎來《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這本書,是本帶有自傳性質的故事。內容是作者Linda Gask,這位精神科醫師自己罹患憂鬱,接受治療、頗析自我的真實故事。
必須說,這一定是本難以「書寫」的書,內容包含大量自我述說、心路歷程的剖析,有些太過真實而顯得沈重。對一般來說,看這樣黑暗的情節可能有點辛苦。但或許我們更能同理的,這些沈重與黑暗面,正構成了心理諮商、治療、精神或身心科的主體。正是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事構成的沈重。
作者身為過來人,仍是特別地存在,因為他同時是提供協助的專家、也是接受他人協助的個案。這雙重角色的堆疊,讓她的文字更顯得中肯。身為個案時,她能留一點空間出來,思考個案角色在醫療中的存在,是怎樣的感覺。身為醫師時,她更能同理個案的不敢說、內心的糾結,那到底是怎樣的感覺。
除了佩服,也非常感謝作者能用這樣深刻的記錄,把許多自己的經驗整理、分享出來,讓更多可能還在就醫、就診十字路口徬徨的人,有機會聽聽過來人的心得,做出對自己有幫助的行動。
關於憂鬱,關於心理疾病,那些我們很不熟的事,其實我們都因未知而帶著好多恐懼。想想,我們的健康教育,有教我們在難過的時候,做些什麼有幫助的事嗎?心情低落到怎樣需要看醫生?該吃藥嗎?吃藥有效嗎?是不是有副作用?做諮商?要談什麼?談了會有幫助嗎?
這些我們在訓練過程覺得「理所當然」的概念,對沒有機會接觸這些知識或經驗的大眾來說,初次接觸,就彷彿是在五里霧中要自己找到出路的感覺。
身為臨床工作者,我特別喜歡書的後半部,作者到中國替一群醫師上課,並即席請台下醫師出來扮演病人,試著揣摩病人在得知噩耗的感受(白血病再次復發)。同時,再邀請另一位醫師出來試著回應這樣的情境。
出來回應的醫師非常客觀、精確的「告知」病患他的狀況,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沒有接到病患的情緒。而扮演病患的那位醫師,就在這種模擬情境中秒懂了自己「真實的感受」被忽視,被「知識」給擠掉而不被看見的感受。
好多時候,「知識」變成了一種武裝。助人者會不小心躲在知識後面。因為接觸到個案或病人的情緒時,其實我們也會受傷、會不舒服。不過,在心理師的角色中,這樣彼此面對脆弱卻不逃開的安全感,正是諮商療效的一個關鍵。
不過,這種會心的時刻,也有著它的危險性。作者曾接受過多位治療師的協助,其中一位的反移情似乎已經影響到了他的專業工作。反移情指的是,治療師無意識地將正向或負向的願望、幻想、感覺指向或投射到個案身上,究其原因乃是治療師個人未解決的衝突。正是因為個案正處於無助的狀態,雙方的情緒交流並非向日常生活一樣的單純。治療師本身對這樣兩人間動力的覺察,更顯得重要。
***
透過作者描述,讀者將有機會看到許多「個案」與「助人者」之間的交流。雖然只是會談的片段呈現,但相信我們都能從中感覺到:怎樣的語言、心意與態度,可以打開一個人的心扉。而權威、過度武裝的專業或知識、預設立場,是如何把個案推得遠遠的,讓專家眼中只看得到「憂鬱症」這種「標籤」。
看完本書,你不會學到「心理分析」是什麼、「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精神科藥物的機轉」是什麼,這不是本書的主要焦點。
你會看到的是,來自個案的第一線感覺。這些個案的感覺,經由受過精神醫學訓練的作者的再詮釋,又會變成怎樣的體悟。那些感覺是,不願承認自己符合憂鬱症的抗拒、不想和別人多談自己的事、對於自己成長背景的難以啟齒、逐漸信任治療師而慢慢地說出過去都不敢說的話等等⋯⋯
除了適合大眾閱讀之外,我也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正在接受助人訓練的夥伴或學生。透過行文間的描述,或許我們更有機會知道對個案有幫助的同理心是什麼模樣。非常好看!另,譯者洪慧芳的翻譯也極為到位,真是太感謝世界上偉大的譯者們了QQ
書籍資訊: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
Linda Gask
究竟 2017/11/01出版
究竟出版社捎來《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這本書,是本帶有自傳性質的故事。內容是作者Linda Gask,這位精神科醫師自己罹患憂鬱,接受治療、頗析自我的真實故事。
必須說,這一定是本難以「書寫」的書,內容包含大量自我述說、心路歷程的剖析,有些太過真實而顯得沈重。對一般來說,看這樣黑暗的情節可能有點辛苦。但或許我們更能同理的,這些沈重與黑暗面,正構成了心理諮商、治療、精神或身心科的主體。正是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事構成的沈重。
作者身為過來人,仍是特別地存在,因為他同時是提供協助的專家、也是接受他人協助的個案。這雙重角色的堆疊,讓她的文字更顯得中肯。身為個案時,她能留一點空間出來,思考個案角色在醫療中的存在,是怎樣的感覺。身為醫師時,她更能同理個案的不敢說、內心的糾結,那到底是怎樣的感覺。
除了佩服,也非常感謝作者能用這樣深刻的記錄,把許多自己的經驗整理、分享出來,讓更多可能還在就醫、就診十字路口徬徨的人,有機會聽聽過來人的心得,做出對自己有幫助的行動。

關於憂鬱,關於心理疾病,那些我們很不熟的事,其實我們都因未知而帶著好多恐懼。想想,我們的健康教育,有教我們在難過的時候,做些什麼有幫助的事嗎?心情低落到怎樣需要看醫生?該吃藥嗎?吃藥有效嗎?是不是有副作用?做諮商?要談什麼?談了會有幫助嗎?
這些我們在訓練過程覺得「理所當然」的概念,對沒有機會接觸這些知識或經驗的大眾來說,初次接觸,就彷彿是在五里霧中要自己找到出路的感覺。
身為臨床工作者,我特別喜歡書的後半部,作者到中國替一群醫師上課,並即席請台下醫師出來扮演病人,試著揣摩病人在得知噩耗的感受(白血病再次復發)。同時,再邀請另一位醫師出來試著回應這樣的情境。
出來回應的醫師非常客觀、精確的「告知」病患他的狀況,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沒有接到病患的情緒。而扮演病患的那位醫師,就在這種模擬情境中秒懂了自己「真實的感受」被忽視,被「知識」給擠掉而不被看見的感受。
好多時候,「知識」變成了一種武裝。助人者會不小心躲在知識後面。因為接觸到個案或病人的情緒時,其實我們也會受傷、會不舒服。不過,在心理師的角色中,這樣彼此面對脆弱卻不逃開的安全感,正是諮商療效的一個關鍵。
不過,這種會心的時刻,也有著它的危險性。作者曾接受過多位治療師的協助,其中一位的反移情似乎已經影響到了他的專業工作。反移情指的是,治療師無意識地將正向或負向的願望、幻想、感覺指向或投射到個案身上,究其原因乃是治療師個人未解決的衝突。正是因為個案正處於無助的狀態,雙方的情緒交流並非向日常生活一樣的單純。治療師本身對這樣兩人間動力的覺察,更顯得重要。
***
透過作者描述,讀者將有機會看到許多「個案」與「助人者」之間的交流。雖然只是會談的片段呈現,但相信我們都能從中感覺到:怎樣的語言、心意與態度,可以打開一個人的心扉。而權威、過度武裝的專業或知識、預設立場,是如何把個案推得遠遠的,讓專家眼中只看得到「憂鬱症」這種「標籤」。
看完本書,你不會學到「心理分析」是什麼、「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精神科藥物的機轉」是什麼,這不是本書的主要焦點。
你會看到的是,來自個案的第一線感覺。這些個案的感覺,經由受過精神醫學訓練的作者的再詮釋,又會變成怎樣的體悟。那些感覺是,不願承認自己符合憂鬱症的抗拒、不想和別人多談自己的事、對於自己成長背景的難以啟齒、逐漸信任治療師而慢慢地說出過去都不敢說的話等等⋯⋯
除了適合大眾閱讀之外,我也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正在接受助人訓練的夥伴或學生。透過行文間的描述,或許我們更有機會知道對個案有幫助的同理心是什麼模樣。非常好看!另,譯者洪慧芳的翻譯也極為到位,真是太感謝世界上偉大的譯者們了QQ
書籍資訊: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