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柔軟的堅毅,抗壓不必硬碰硬/蘇益賢
在未來,百分之六十的職業還沒被創造。對人類來說,面對「未來」就如同面對「未知」。不過,在這茫茫未知中,仍有些事情是已知的,那就是愈來愈多的挑戰與逆境。
面對來勢洶洶的挑戰與逆境,除了練就專業技能之外,學習如何用更有效和健康的方式,與挑戰和逆境共處,也是身處職場的我們値得多想的事。
心理學家蒄巴莎博士(Suzanne C. Kobasa)等人曾提出「堅毅性格」(hardiness personality)的概念。她觀察到,有群人即便身處高壓環境,卻仍能展現極佳的表現。與他人相比,也較少出現健康問題。這群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有些共通之處,她將此歸納為3個C:
‧承諾(Commitment):他們願意對自己許下承諾,專注且積極地生活。對生活抱持好奇,全心全意地投入,從中尋找意義;不用逃避的方式來日復一日地過著。
‧控制(Control):即便許多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握中;但他們仍相信我們仍對某些事情是有控制與影響力的。這種想法,使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控制感。在面對逆境時,也更能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挑戰(Challenge):在面對高壓環境、巨大挑戰,又或者是失敗時,他們將此視為「機會」而非「威脅」。把挑戰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與其逃避躲開,他們正面迎接,並試著從中找到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這些特質,跟我們常聽到的那種硬碰硬的抗壓力不太一樣,而與本書作者提出的「逆境力」有所呼應——一種既柔軟又堅強的生活態度。本書藉由許多案例與故事,點出常見的職場現象,讓讀者循序漸進地了解,哪些心態和行為,能培養我們的逆境力;而哪些做法則會對此不利。
同時,本書也引用了許多與人類動機有關的心理學概念,如: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固定心態vs.成長心態、內在歸因vs.外在歸因等。這些實用的概念對喜歡心理學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本書以「職場」作為包裝,將這些概念整合起來,將繁複的理論轉化為易懂的故事,讓讀者更容易系統性地了解。
此外,我特別喜愛的部分還包含「重新定位與思考工作」的這部分。過去在企業講課的經驗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個非常熱門的講題。這題目之所以熱門,正是因為平衡真難。
佛洛伊德曾說,人生兩件要事就是工作與愛。從新鮮人開始,逐漸累積多年工作年資後,我們通常會歷經職場三「ㄇㄤˊ」:
‧盲:剛入行,什麼都不會。
‧忙:慢慢上手,該會的都會了,但發現事情都做不完。
‧茫:入行多年,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自己要的。
不管你在哪個「ㄇㄤˊ」,你是否曾想過:我們為何工作?我們將工作視為怎樣的存在?工作除了錢之外,還能帶給你什麼?這些根本的議題,影響著每個人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工作動機與表現;當然,也與職場適應息息相關;本書亦對此做了討論。
學校畢業後,我們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學習。不過,第二階段的學習,從踏入職場的那一刻,其實才剛開始。我們一邊學習做事,不忘學會做人。而本書想告訴大家,如何在做好事、做好人的職場大學中,好好的用逆境力照顧自己。願本書介紹的一些觀念與方法,能陪伴大家更順利地摸索出自己的職場之道。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在未來,百分之六十的職業還沒被創造。對人類來說,面對「未來」就如同面對「未知」。不過,在這茫茫未知中,仍有些事情是已知的,那就是愈來愈多的挑戰與逆境。
面對來勢洶洶的挑戰與逆境,除了練就專業技能之外,學習如何用更有效和健康的方式,與挑戰和逆境共處,也是身處職場的我們値得多想的事。
心理學家蒄巴莎博士(Suzanne C. Kobasa)等人曾提出「堅毅性格」(hardiness personality)的概念。她觀察到,有群人即便身處高壓環境,卻仍能展現極佳的表現。與他人相比,也較少出現健康問題。這群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有些共通之處,她將此歸納為3個C:
‧承諾(Commitment):他們願意對自己許下承諾,專注且積極地生活。對生活抱持好奇,全心全意地投入,從中尋找意義;不用逃避的方式來日復一日地過著。
‧控制(Control):即便許多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握中;但他們仍相信我們仍對某些事情是有控制與影響力的。這種想法,使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控制感。在面對逆境時,也更能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挑戰(Challenge):在面對高壓環境、巨大挑戰,又或者是失敗時,他們將此視為「機會」而非「威脅」。把挑戰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與其逃避躲開,他們正面迎接,並試著從中找到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這些特質,跟我們常聽到的那種硬碰硬的抗壓力不太一樣,而與本書作者提出的「逆境力」有所呼應——一種既柔軟又堅強的生活態度。本書藉由許多案例與故事,點出常見的職場現象,讓讀者循序漸進地了解,哪些心態和行為,能培養我們的逆境力;而哪些做法則會對此不利。
同時,本書也引用了許多與人類動機有關的心理學概念,如: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固定心態vs.成長心態、內在歸因vs.外在歸因等。這些實用的概念對喜歡心理學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本書以「職場」作為包裝,將這些概念整合起來,將繁複的理論轉化為易懂的故事,讓讀者更容易系統性地了解。
此外,我特別喜愛的部分還包含「重新定位與思考工作」的這部分。過去在企業講課的經驗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個非常熱門的講題。這題目之所以熱門,正是因為平衡真難。
佛洛伊德曾說,人生兩件要事就是工作與愛。從新鮮人開始,逐漸累積多年工作年資後,我們通常會歷經職場三「ㄇㄤˊ」:
‧盲:剛入行,什麼都不會。
‧忙:慢慢上手,該會的都會了,但發現事情都做不完。
‧茫:入行多年,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自己要的。
不管你在哪個「ㄇㄤˊ」,你是否曾想過:我們為何工作?我們將工作視為怎樣的存在?工作除了錢之外,還能帶給你什麼?這些根本的議題,影響著每個人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工作動機與表現;當然,也與職場適應息息相關;本書亦對此做了討論。
學校畢業後,我們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學習。不過,第二階段的學習,從踏入職場的那一刻,其實才剛開始。我們一邊學習做事,不忘學會做人。而本書想告訴大家,如何在做好事、做好人的職場大學中,好好的用逆境力照顧自己。願本書介紹的一些觀念與方法,能陪伴大家更順利地摸索出自己的職場之道。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榎本博明
今周刊 2018/06/28 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