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種說法,你與交往對象相處時,其實不只有你們「兩個人」,而是同時有六個人在互動,分別是:你、對方、你的爸爸媽媽和對方的爸爸媽媽。
這種說法想傳達的是,我們在一段關係中的模樣,其實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童年時與照顧者建立出來的關係品質,會一路跟著我們長大,影響之後與他人互動的樣貌。父母或許曾經無意間成為關係中的「第三者」,不知不覺影響著你與伴侶的關係。
在這篇文章,我們先不談這種「爸媽不小心成為小三的狀況」。這想討論的,是那位更不容易被察覺到的小三。
當他出現在你和伴侶的關係中時,你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猜疑你和伴侶的關係是不是真的、擔心自己付出是否足夠。又或者,出於防衛地,你會非常「用力地」維護現有的關係,深怕一不小心,就讓這段關係付諸流水。
常常,你用力過猛,反而讓對方覺得困惑,對你開始有了些疑問。在面對對方的疑問時,你又想起了那位小三,再次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你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不是真的,陷入一個停不下來的惡性循環。
那個小三到底是誰?是昨天路上遇見那位,條件比自己好的人嗎?是伴侶的臉書好友名單中,那位常常跟伴侶互動、聊天的人嗎?到底是誰,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能這樣子威脅到你和伴侶間的關係?
事實上,那個人不是你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人。那個人,是存在於你心中,某一部分的「自己」,那個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自己。
心理學在談論人格時,有一派的理論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許多「自我」(self)。這些自我是我們一路長大的過程中逐漸被形塑的。許多在戀愛中常感「不安」的人,很可能就具有這部分「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我。
當這部分的自我,被某些因素給「啟動」時,你和他之間,就出現了一位看不見的小三,它無聲地說:「你沒那麼好,他怎麼會喜歡你?你沒那麼好,你還不擔心啊,等下人家不要你了」。
聽到這位小三的喊話,原本相安無事的相處,瞬間有了各種值得擔心與猜疑的線索。因為自己不夠好,我們開始疑神疑鬼,覺得對方怎麼會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更害怕失去這段關係⋯⋯
不管與誰交往,我們都得面對這位如影隨的小三。你是否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當內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時?你的直覺反應是什麼呢?努力地「對抗」他的聲音、試圖「壓抑」這個聲音?或是,你能夠逐漸理解,這部分的自己,是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為了讓我們表現的更好、為了讓我們身旁的人都愛我們,而慢慢長出來的保護機制。
當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聲音出現時,我們自然會力求表現,期望因此讓自己更能融入家庭、融入群體,也讓自己更有機會被看見。不過,當這樣的聲音過度,不合時宜地出現時,它就從「保護機制」變成了「干擾機制」了。它已經不在意你是否夠好了,反正它三不五時都會出來「提醒」一下你。就像是那個明明沒有火災,卻響個不停的警報器一樣。
別急著用鐵鎚把警報器敲壞,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畢竟,它的出發點是好的。提醒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是我們還很小的時候學到的生存策略。只是,我們已經長大了,世界也不一樣了。
下次,在聽到這位小三喊話時,試著跟它說:「謝謝你的提醒,我聽到你的擔心了。但沒關係,我已經長大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你可以放心的交給我」。當它覺得安心時,就不再有影響力。我們也才有更多機會,能用不同層面的自己,好好發展長大之後的新關係。
這種說法想傳達的是,我們在一段關係中的模樣,其實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童年時與照顧者建立出來的關係品質,會一路跟著我們長大,影響之後與他人互動的樣貌。父母或許曾經無意間成為關係中的「第三者」,不知不覺影響著你與伴侶的關係。
在這篇文章,我們先不談這種「爸媽不小心成為小三的狀況」。這想討論的,是那位更不容易被察覺到的小三。
當他出現在你和伴侶的關係中時,你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猜疑你和伴侶的關係是不是真的、擔心自己付出是否足夠。又或者,出於防衛地,你會非常「用力地」維護現有的關係,深怕一不小心,就讓這段關係付諸流水。
常常,你用力過猛,反而讓對方覺得困惑,對你開始有了些疑問。在面對對方的疑問時,你又想起了那位小三,再次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你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不是真的,陷入一個停不下來的惡性循環。
那個小三到底是誰?是昨天路上遇見那位,條件比自己好的人嗎?是伴侶的臉書好友名單中,那位常常跟伴侶互動、聊天的人嗎?到底是誰,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能這樣子威脅到你和伴侶間的關係?
事實上,那個人不是你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人。那個人,是存在於你心中,某一部分的「自己」,那個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自己。

心理學在談論人格時,有一派的理論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許多「自我」(self)。這些自我是我們一路長大的過程中逐漸被形塑的。許多在戀愛中常感「不安」的人,很可能就具有這部分「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我。
當這部分的自我,被某些因素給「啟動」時,你和他之間,就出現了一位看不見的小三,它無聲地說:「你沒那麼好,他怎麼會喜歡你?你沒那麼好,你還不擔心啊,等下人家不要你了」。
聽到這位小三的喊話,原本相安無事的相處,瞬間有了各種值得擔心與猜疑的線索。因為自己不夠好,我們開始疑神疑鬼,覺得對方怎麼會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更害怕失去這段關係⋯⋯
不管與誰交往,我們都得面對這位如影隨的小三。你是否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當內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時?你的直覺反應是什麼呢?努力地「對抗」他的聲音、試圖「壓抑」這個聲音?或是,你能夠逐漸理解,這部分的自己,是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為了讓我們表現的更好、為了讓我們身旁的人都愛我們,而慢慢長出來的保護機制。
當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聲音出現時,我們自然會力求表現,期望因此讓自己更能融入家庭、融入群體,也讓自己更有機會被看見。不過,當這樣的聲音過度,不合時宜地出現時,它就從「保護機制」變成了「干擾機制」了。它已經不在意你是否夠好了,反正它三不五時都會出來「提醒」一下你。就像是那個明明沒有火災,卻響個不停的警報器一樣。
別急著用鐵鎚把警報器敲壞,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畢竟,它的出發點是好的。提醒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是我們還很小的時候學到的生存策略。只是,我們已經長大了,世界也不一樣了。
下次,在聽到這位小三喊話時,試著跟它說:「謝謝你的提醒,我聽到你的擔心了。但沒關係,我已經長大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你可以放心的交給我」。當它覺得安心時,就不再有影響力。我們也才有更多機會,能用不同層面的自己,好好發展長大之後的新關係。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