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假象》——重新思考藏在腦中的知識

知識是什麼呢?我們直覺地認為它是存在於個人腦中,對於某些領域,妥善儲存且可拿出來實際應用的概念。 

Steven Sloman, Philip Fernbach
先覺2018/06/01出版

「知識的假象」這個聳動的標題,並不是說我們有的知識是假的。醫師所知的醫學知識是真的,心理學家懂的理論也是真的。 各行各業、各種專業逐漸累積的知識都是真的。

那,「假像」到底是指什麼?本書中這假像指的是,知識其實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儲存在腦中的知識們,其實都是「共同知識體」的一部分。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忘了這件事。

我們會以為很多東西自己都懂,但當我們被要求清楚說明時(好比,你知道「馬桶」的運作原理嗎?),才發現「共同知識體」裡的知識,更像存在銀行裡的錢一樣,有需要時我們才會去提領,而不是一直存放在我們腦中的。也就是說,我們所知道的,其實沒有自己所想的這麼多。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覺得熟悉(每天都要用馬桶),但熟悉並不等同於具備深入了解所需的知識。

書名副標就直接破題的告訴我們「Why we never think alone」。我們的知識,其實是架構在更多層次之間。因此,我們相信專家,因為專家儲存了一部分知識。那些知識若是我們自己要吸收、理解,就要花很多時間,太不划算了。加上腦中若要儲存這~~麼多世界天文地利五花八門的知識,我們的大腦一定會爆炸,這輩子大概也不能做其他事了。

就算在生活中,這種「共同知識體」的概念也還是無所不在。好比,你在吹著的冷氣或電扇,裡頭也存有大量——我們並不一定了解——的知識。但我們知道,某個「按鈕」就是打開,就是有冷風吹出。某種程度來說,那顆按鈕也乘載著好多人、好多領域、好多知識在裡頭。 

本書從「人類對自己所知的無知」這件事出發,試著釐清我們具備的知識有多少?是否真如我們所想的這麼多?接著討論我們思考的目的與方式(當然,還有其中的破綻),帶出我們思考中的假象。

接著,作者介紹了「共同知識體」呈現的幾種媒介,向是身體中的知識、環境中的、他人身上的、科技的。並將這樣共同知識體的架構應用在科學、政治上,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為什麼思考、知識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最後,作者用這樣共同知識體的架構,重新挑戰了我們傳統上認知的「智商」概念,如果知識不只存在於個體內,那我們從一個人身上測出的智商,其實也需要重新被定義。

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需要咀嚼,但當你意會某些作者想傳達的意思時,真的會有醍醐灌頂的感受。如作者提出的精神,本書也是一個「共同知識體」的呈現。裡頭討論了許多生物的、演化的、心理的、經濟等層面的知識。讓我們得以重新理解「知識」,這個原以為沒什麼好多想,但其實值得三思的概念。非常推薦~~

這邊看介紹: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