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過度飲食心理學:

藏在飲食、消費、快樂之中的「理所不當然」
──蘇益賢

  在閱讀正文前,不妨誠實回答下面幾道提問。你在此處回答的內容,將可協助你在後續閱讀時,與書本進行對話。

  一、距離當下這個時間點,你最近吃入口的三樣東西是什麼?(不限主食)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這陣子最想吃的三樣東西是什麼?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這幾天,花錢買了哪三樣東西?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這陣子最想入手的三樣東西是什麼?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吃大喝的快樂,是快樂嗎?」

  「瘋狂血拼的快樂,是快樂嗎?」

  開始工作至今,每個學期我都會抽空到淡江大學的哲學通識課程教課,在課堂上向臺下學生丟出這樣的提問。

  在這堂「談快樂」的講座裡,我們討論著各種快樂的可能:服用精神藥物之後的情緒舒緩是快樂嗎?金錢能帶來快樂嗎?離家外宿後,熬夜不睡是快樂嗎?飯後一根菸呢?追到喜歡的人之前和追到對方的當下,我們快樂嗎?這些快樂一樣嗎?

  直覺地說,吃很快樂,購物當然也很快樂。但多想幾秒(或者講師稍微挑挑眉之後),你可能和臺下學生一樣,決定改變立場。大吃大喝、瘋狂血拼的當下或許快樂。但沒多久後,罪惡與悔恨,會跟著肚子逐漸滿出來的肉,還有一張張信用卡帳單一起到來,並且陰魂不散。

  在這樣的討論中,我想引導聽眾仔細檢視各種「日常」。使用不同角度去思辨與探究後,往往會發現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其實一點都不理所當然,裡頭大有文章。

  而本書便是一本剖析「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理所不當然」的嘗試。作者藉以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政策、文化等層面抽絲剝繭,解構「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盤根錯節的可能機制;並發現此現象其實與當代的過度消費、物質成癮、藥商市場等現象非常類似。讀過本書,彷彿出席了一場探討當代「過度飲食」的個案研討會,只是這位個案叫做「美國」。

  肥胖與過度飲食息息相關。說到肥胖,你心中浮現了哪些描述?也許是「不健康」「不運動」「吃太多」,又或者是「缺乏意志力」「沒毅力」等。這些描述本身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但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描述是怎樣進入我們的思想裡?為什麼這些描述幾乎都針對「個人」,而非個人之外的因素?

  在心理學中,這種思考傾向被稱為「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指的是我們在評估人類行為時,傾向於高估「內在/個人」因素、低估「外在/環境」因素。因此,我們會說:

  「你胖是因為你不運動、缺乏意志力,提什麼國家政策、媒體文化影響?扯太遠了吧!」

  若非刻意培養更宏觀、系統的思維,我們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將肥胖視為「個人的罪」其實很不公平。一旦我們理解物質主義、消費文化、食品產業、廣告媒體等宏觀力量,能對人類行為造成瀰漫又深遠的影響後,便能理解這種「只怪罪受害者」的現象有多麼不適切。

  身而為人,一個演化型塑之下的物種,老天爺在我們身體裡內建許多生存守則,這些守則往往在無意識中運作,不受意識覺察或控制。舉例來說,天然的東西是安全的、好的。因此,許多人會覺得果汁是好東西。不過,它其實不是。少了果肉裡的纖維緩衝消化時間,大量糖分一下進入身體,對身體並不好。聰明的商人藉由這些「思考弱點」,創造更多「投演化大腦所好」的商品。

  不管你的飲食或消費是否過度,我們每天都還是得跟這兩件事打交道。在你理解「過度」行為背後的來龍去脈之後,各種或大或小的「理所不當然」將成為你腦中知識的一部分。在未來要吃東西、買東西之前,這些知識將協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你不但知道,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還知道「裡面」可能藏著哪些微觀或者宏觀的祕密。

  在看完本書之後,回頭翻閱你一開始寫下的答案。帶著本書給你的新觀點,重新檢視一番。問問自己,哪些答案背後,其實有著「看不見的手」在影響你的決定?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Kima Cargill
光現出版 2018/05/3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