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委屈自己,是心受傷的證明——《學會勇敢的善良,不再委屈》

李寅洙、李武石
方言文化 2018/05/23

◆推薦序: 委屈自己,是心受傷的證明

人類是社交性生物。這意味著,我們天生就渴望與人連結,期待參與在關係之中。同時,也希望自己能被他人理解與認同。

回到數千萬年前,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代。那時生存並不容易,野獸環伺、食物取得困難,人們需要團結起來,才能讓人類更有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在演化劇本的安排下,那些能夠好好與他人建立關係,不被團體拒斥者,將更有機會活下去。代代相傳,直到今日,我們逐漸發展出一個內建「社交需求」的大腦。帶著這樣的天性,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雖然已不必生活於荒郊野外,面對叢林猛獸,但毫無獨自生存能力的小嬰兒,一樣面臨著生存的考驗。脆弱時刻,能讓我們存活的,就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父母除了提供食物、水,這樣的生存必需品之外,還餵養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從父母與嬰兒互動的那一刻開始,心理學研究在在顯示,生命初期照顧者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品質,如此深遠地影響嬰兒長大後,乃至這整輩子與其他人互動的品質。

長大之後的我們,可能過度需要他人認同,才能感覺自己活著;或許為了滿足別人需求,習慣委曲求全;可能懼怕獨處、擔心不被愛、厭惡不夠好的自己……這些大大小小的心理傷痕,很可能就是我們在生命初期,從爬行到步行的成長路上,跌跌撞撞而留下的疤。雖然三歲前的記憶是片斷、模糊的,但那時與人互動的種種,也都在腦中留下了刻印,持續在長大後影響著我們。

因此,不管你是濫好人、認同成癮、自我矛盾,還是覺得自己像書中提到的某些案例。首先要做的,就是練習不再苛責自己。那些傷口,並不是我們選擇的,那不是你的錯。但同時也別忘記,長大之後,我們其實已有能力正視那些傷口、理解它,並且試著練習用好的觀念與方法面對它,甚至超越它。

那顆熱愛社交的大腦,還在期待我們用更多「夠好的」社交經驗形塑它;無論你現在幾歲,大腦仍具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透過閱讀、反思與持續練習,終有一天,新的自己會從心的傷痕中慢慢萌生。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