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的書單、電影與戲劇

最近因為準備一些課程,搜尋了一些資料,在此整理起來分享給大家。



我之前寫的文章:死亡提醒我們的事

靠近死亡,也意味著靠近苦痛。我們腦中總有幾個畫面,是老死時與所愛的人永別、是老死前身體的病痛,這種同時對身和心造成的苦痛,光是用想的就帶給我們不少焦慮,我們真的能夠從思考死亡中得到什麼嗎?

是的,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主動思考死亡這件事、面對死亡帶來的不適感,反而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成長與啟發。

思考死亡是一種與「不確定」共處的練習。對於未知的世界,各種宗教都有一套自己的想像。或許,真要等到我們死去那天,我們才知道誰是對的。靠近死亡,也意味著靠近「未知」。

不過,事實上,我們其實每天都在跟未知共處。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一覺醒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周遭親愛的家人朋友們,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死亡提醒著我們「不確定」這件事。

無論是死亡,還是未知的明日,能舒緩「不確定」帶來的焦慮,第一個方法,就是把握當下。只是,相較於「未知的明日」,「未知的死亡」或許更有當頭棒喝的提醒效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今天過的好嗎?是否有充實的把握這一天?正在流逝的一分一秒,其實就是我們唯一能把握的。

思考死亡時,我們也得練習「取捨」。時間這項有限的資源,會在我們靠近死亡的過程,更顯得珍貴。因此,我們總聽人問過:「如果你的一生只剩下三個月,你會拿來做些什麼事?」對於這種提問,很多人第一時間會頓一下,若有所思,然後初步在腦裡想到一些答案。不過,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少真的「認真」想過,真的去實踐我們口中回答出來的哪種日子。

二〇〇五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說:「死亡可能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那時罹患癌症的他,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人終將一死,只是日復一日的生活,有時會讓我們忘了這件事。若我們願意主動靠近死亡的概念,了解它、認識它,並藉著死亡帶來的焦慮引導我們想清楚一些事,那死亡才有機會變成生命中最棒的發明。

一九九〇年,歌手薛岳三十六歲,被診斷罹患肝癌。事業正準備起飛的他,被醫師宣判僅剩半年生命。熱愛音樂也熱愛生命的他,決定把自己的經歷當做素材,製作他人生的最後一張專輯——《生老病死》。當中,那首〈如果還有明天〉至今仍讓人難以忘懷。

我們都還有明天。不過,我們並不知道的是,我們還有幾個明天。

在你一生中有限的時間裡,你還有哪些一定要完成的事情還沒開始動手?你花了多少時間在那些非你真心想做的事情上?而你是否願意駐足一會兒想想,接下來的日子裡,你該做出什麼取捨,好讓我們在緩慢步向人生終點的路上,愈來愈不帶遺憾?好好記得那些,死亡提醒我們的事。

如果你對死亡、孤獨這些議題有興趣,這幾本書很適合你:

故事為主——
知識為主——
這些電影與影集也很適合看:
  • 客家電視:出境事務所
  • 可可夜總會
  •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 快樂告別的方法
  • 生命騎士
  • 春日光景
  • 我就要你好好的
  • 最後一堂課
  • 送行者
  • 百日告別
  • 生死接觸
  •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 父後七日
  • 超完美告別
  •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
  • 黃泉路
  • 我的阿嬤是太空人
  • 彼時生命
  • 真愛每一天
  • 綠色奇蹟
  • 死亡處方箋(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
  • 戀之風景
  • 迴路人生
  • 地心引力
  • 超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