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微創業》——新世代的另一種生存可能

「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reativity Culture & Education,CCE)針對2500多所學校的研究估計,目前還在求學的孩子,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有60%還沒有被發明。」。

***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 作家 / 講師 / _________ / ___________ / ...?

你的名字
      你的正職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一邊思考著,自己的斜槓後頭,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一邊想到,「心理師」這個產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機會。

在臨床心理師的傳統生涯規劃中,大醫院一直是許多人的理想首選。除了能提供大量的個案與學習機會之外,也比較不用擔心收入問題。不過,理想往往得面對現實的考驗(而且很多時候經不起)。直至今日,大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缺額幾乎飽和,所剩的缺幾乎都不是正式缺,比較多是職務代理人的缺。也就是說,未來會有許多畢業後的心理師,在職場上面臨和現今許多產業一樣的困境,就像是流浪博士、流浪老師,未來或許也會有「流浪心理師」的出現。

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受過訓練的心理師,未必能在傳統場域找到一份可以做一輩子的工作。不過,這種限制與挑戰,或許也能激發我們去思考出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的本質是助人工作者,但很多時候卻也被這個本質給陷囿,而忘了回過頭去思考助人這件事的更多種想像。

蕭秋水、剽悍一隻貓
方言文化 2018/03/27出版

當初推薦本書給我的出版社同仁說「因為我覺得你也是斜槓一足」。我心裡想,真的嗎?我斜了什麼?因此,也趁著讀這本書的機會,一邊思考這幾年除了心理師這個角色之外,還做了什麼事?

因為喜歡讀書(擔心書市萎靡,會讓自己未來看到更多好書的機會變少?XDD),我經營了這個部落格,分享一些書評。因為主要涉獵的書籍機會都是心理相關,我在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的速度還算快,也能比較不費太多力氣的釐清一本書的主要內涵。大量閱讀之於我一方面是工作所需,一方面是真的覺得好玩、有趣。記得住的變成知識,記不住的變成氣質(?)。

寫書評對我來說,很像是「給一本書一個名分或交待」,見證我倆之間曾有的情感(?)。當然,整理書給我的啟發並分享出來,之於我,也算是推廣心理學的一種方法。部落格至今累積的書評雖然還不算多的驚人,卻也是這幾年用工作空閒時間閱讀吸收的成果。雖然很期待能替每一本書寫點什麼,但工作量一多之後,我就知道這是「非理性的期待」。只能選出當時最有感覺,或者出版社朋友大力推薦的書先下手。仍有不少遺珠被我用「簡單書摘」的方式打發掉,然後放入了冷宮中 XDD

書評寫著寫著,我開始用臨床心理師的身分,替許多出版社協助掛名推薦心理學書籍;也有一些出版社開始找我替心理學書籍寫序、或者幫忙寫寫專欄文章。這部分的無心插柳,或許在無意中開啟了我另一個小小斜槓的開始。雖然這部分收入零零星星,卻也大大滿足了我曾有的「筆耕」心願。

因為喜歡心理學的大眾推廣,我和夥伴丁郁芙臨床心理師經營了「心理師想跟你說」。基本上應該不算是斜槓的一部分(畢竟這無法獲利)。不過,透過粉絲團的經營,我們有了一些機會和其他資源串連。我們開始實驗把心理學變成「實體活動」,也因緣際會的和出版社有了更多的互動,因而讓我在三月出版了《練習不壓抑》這本書。


跟書裡的許多案例分享想比,我或許還稱不上太「標準」的斜槓一族。不過,回想起來,踏出斜槓的第一步其實沒想像中難。很多時候,只要你肯開始花時間,去投入、去認真做你真心覺得要緊的事,你往往就開始累積斜槓的本錢了。

真正困難的,其實是使用對的方法和策略來經營斜槓後的更多可能。而這也是我在閱讀書中許多案例時收穫最多的地方。下面是我在閱讀本書時比較有感觸的一些收穫:
  • 斜槓之前,得先有「單槓」,也就是原本自己的專業。唯有當專業顧好的時候,我們比較有可能有足夠的經驗去創造其他槓槓。
  • 要過著斜槓的日子,還得知道「自己到底要的說什麼」。我們不能純粹覺得這很酷,沒想清楚就貿然捨棄原本的工作。不知道自己要甚麼的斜槓,會歪七扭八。
  • 要斜的理直氣壯,你還得練就一番自律的功夫。妥善管理自己的體力和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計畫、盤點與經營人際網絡。
  • 機器人都會深度學習了,人類絕對不能輸,我們至少得在某幾個自己真的有興趣的領域,好好的「刻意練習」。我還是覺得溫度、同理心與連結還是人類最難以被取代的地方(不過,我也承認這很可能也是我們最美麗的弱點)。
  • 善用網路與數位工具和方法的人,可以因此獲得更多機會和可能性。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可以奮力掙扎,也可以考慮順水推舟、順勢而為,找到更多成就這個世代的可能性。

斜槓不斜槓或許不那麼重要。要緊的是,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善用自己的潛力與特質,並在這個快速、混亂卻也絢麗的年代中,找到更多種生活與工作的可能性。

實驗尚未結束,或許也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我們仍需繼續努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