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擁抱》Child in Time (有雷)



CatchPlay引進的片,常常是需要思考的。
《記憶中的擁抱》也不例外。

剛看完電影時,腦中其實是滿滿的問號。
故事架構本身支線有點多,片長顯然不太足夠完整的交代。
不過,以情感面來說,Benedict Cumberbatch的精湛演技仍值得一看~

*** 

故事簡介

電影改編自Ian McEwan的小說《Child in Time》。暢銷童書作家Stephen Lewis的愛女突然離奇失蹤。在尋找愛女的同時,主角與妻子Julie離婚,在愛女失蹤後的兩人,自此走上不同的道路。雖然時間漸漸沖淡了悲傷,但當尋找女兒的希望再度燃起時,他們的生活也將改變。這是一個讓人感傷帶著血淚的故事,對「希望」、「超自然力量」有深刻描述。

***

面對小孩不見,這樣的幾乎可說是「創傷」的事件,Lewis和他太太用著不同的方式,處理著他們的哀慟。


Stroebe & Schut (1999)提出「雙歷程模式(Dual Process Model of bereavement/grief)」來解釋兩種哀悼的歷程。此理論認為,在處理失落哀慟的歷程中,我們會在兩個架構中擺盪。一個是失落導向,我們會持續思考、哀悼那個不見得東西(這個故事中是女兒)。不過,這種過程會讓人很不舒服。因此,在我們受不了的時候,我們會跑到另一個導向,稱為恢復導向。在恢復導向,我們會盡可能振作起來,恢復原本的日子;不過,振作是需要練習的,一直振作並不容易,在我們覺得疲憊、覺得振作好難的時候,我們也可能再次跑回失落導向,沈溺自己、盡情哀痛。 

在電影中,可以清楚看到Lewis在失落和恢復導向中擺盪。而她太太則承受不住這樣的歷程,選擇躲在遠處,盡可能不去碰觸那些會讓自己「觸景生情」的人事時地物,期望讓自己恢復的好一些。

電影中常出現許多非現實的畫面,看完也許有人會覺得是PTSD症狀的閃現(flashback),但如果就原小說的設定來看,不妨把那些「超自然」的現象當做故事看待;用精神病理的角度來看故事,可能會覺得蠻受限的。就像是Lewis家族,也許都有穿越的體質。Lewis在探訪前妻的路上,因為迷路而來到她母親剛懷下他的那個年代,並且隔著窗戶巧遇了他母親。對未婚懷孕且感覺惶恐的他母親來說,這短短幾秒的互動給與了她勇氣,決定生下這個孩子。Lewis在尋找失蹤的女兒時,也曾「超自然」的巧遇一個小男孩,感覺也可能在暗示太太最後生下的那位男孩。

***

Lewis朋友Charles作為故事的另一支線,光看電影本身可能真的不是很能理解這條線想傳達的。也許可以粗略地說是重返「內在小孩」的旅程;但故事又隱約暗示這樣的行為有點「非自發性」。Charles又說自己唯一的著作是一本笑話集。而那著作推論應該就是他們替政府編撰的「育兒計畫」,而此跟首相、Charles最後自縊身亡到底又有什麼關係,不看小說可能真的是毫無頭緒。 我乍看直覺得聯想是,Lewis和Charles作為好友,會不會在經歷有點類似的事。Lewis在經歷的,是女兒真的不見了,而他窮盡自己所能,想找回愛女。Charles在經歷的,則是發現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不見了(也許是因為從政、每天工作18小時的生活長達數年),它也在盡力地用自己的方式,想把「那個他」找回來。

作為電影,故事本身的完整度似乎不太足夠。但Benedict Cumberbatch的演技仍值得讚嘆。大陸百度對原著小說進行的整理,或許可填補一些我們在電影裡沒看到的部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