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四道習題要面對。第一道是道「愛」。對華人來說,要勇敢說愛並不簡單。但若我們「在意」彼此的關係,好好道愛便是重要且值得練習的事。
第二道則是道「謝」。相較之下,說謝謝沒那麼難。但仍需我們打開眼睛,「留意」生活中的各種大小事,並把它們當成一件值得感激的事。
第三道是道「歉」。面對自己犯的錯、內心的愧疚感,並將它表達出來更不簡單。不過,當我們在意彼此時,這種「心意」會給予我們勇氣,開口說對不起。
在道愛、道謝與道歉之後,最後一道則是「道別」。道別習題中,最難的莫非是生命終點的那次了。這道習題雖然帶給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卻也對等的見證了每一段關係裡滿滿的「愛意」。
不管是哪道習題,要能完滿四道習題背後的關鍵,其實就是在意、留意、心意、與愛意。因為這四個意,我們會有所成長。我們會變得更有勇氣、更有意願去接納與承諾那些我們原本害怕的事。
本書作者小澤竹俊是日本知名的安寧療護醫師,幾乎每天都在陪伴患者與家屬面對「生命中最難承受的痛苦」,亟欲替他們找到力量,安度生命終點的他發現:看似無所為的傾聽與陪伴,其實就是最溫柔的力量來源。而我認為,正是因為每段關係裡滿滿的在意、留意、心意、與愛意,使得傾聽與陪伴的力量如此強大。
本書背景雖然是安寧療護,但裡頭提到的傾聽與陪伴,卻不僅限用在巨大的痛苦上。廣義的說,生活裡早已充滿各種或大或小的苦難。苦痛不論大小,這種溫柔的力量其實都得以發揮。
在陪伴的過程裡,我們得溫柔地靠近對方痛苦的本質,這並不容易。但那「四個意」給了我們力量,使我們可以與對方共處在那樣的痛苦裡,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用自己的方式與速度,理解遭遇的痛苦,甚至能進一步地從中找出痛苦背後的意義。
被理解的感覺真好,具象一點比喻,就像是有人替你按摩,你向他說了幾句,他就能精確地「點到」你的痛處,用他溫柔卻有力的手陪伴你探索那個痛。即便當下你不一定是好受的,又酸、又痛、又麻,卻也因為被「懂」而感到滿足。
心理諮商其實也是類似的歷程,只是形式不同:有人陪伴著你,看見你的痛處,並且想試著理解它。陪伴時,我們才理解到,原來自己是被在意的;自己並不孤單,「我不只是我,我其實是我們」。這種從「我」變成「我們」的轉變,也是陪伴帶來的另一種力量。
在書末,作者說「第一人稱的幸福都是有限的」。確實,金錢、名利、成就、地位,在我們離開世界之後,多半不是後人掛記心頭的種種。我們會被記得的,是人生一路上與他人互動的片刻軌跡。是看著兒女出生後淚眼汪汪的柔情、是半夜起身照顧嬰孩疲憊不堪的臉龐、是與夥伴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歸屬、是孜孜矻矻投入精神與時間,心繫世人苦痛而想讓更多人過得更好的善念。
本書以「苦痛」起頭,以「幸福」作結,居中銜接的關鍵,或許正是傾聽與陪伴。在他人的生命裡,若有機會,試著耐心陪伴、練習好好傾聽,更多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幸福,將源源不絕地湧現,讓「我們」得以共創更多幸福額度,面對人生難免的苦痛。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會員,著有《練習不壓抑》。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二波正向心理學、心理科普推廣等)
第二道則是道「謝」。相較之下,說謝謝沒那麼難。但仍需我們打開眼睛,「留意」生活中的各種大小事,並把它們當成一件值得感激的事。
第三道是道「歉」。面對自己犯的錯、內心的愧疚感,並將它表達出來更不簡單。不過,當我們在意彼此時,這種「心意」會給予我們勇氣,開口說對不起。
在道愛、道謝與道歉之後,最後一道則是「道別」。道別習題中,最難的莫非是生命終點的那次了。這道習題雖然帶給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卻也對等的見證了每一段關係裡滿滿的「愛意」。
不管是哪道習題,要能完滿四道習題背後的關鍵,其實就是在意、留意、心意、與愛意。因為這四個意,我們會有所成長。我們會變得更有勇氣、更有意願去接納與承諾那些我們原本害怕的事。
小澤竹俊
遠流2018/03/29出版
本書作者小澤竹俊是日本知名的安寧療護醫師,幾乎每天都在陪伴患者與家屬面對「生命中最難承受的痛苦」,亟欲替他們找到力量,安度生命終點的他發現:看似無所為的傾聽與陪伴,其實就是最溫柔的力量來源。而我認為,正是因為每段關係裡滿滿的在意、留意、心意、與愛意,使得傾聽與陪伴的力量如此強大。
本書背景雖然是安寧療護,但裡頭提到的傾聽與陪伴,卻不僅限用在巨大的痛苦上。廣義的說,生活裡早已充滿各種或大或小的苦難。苦痛不論大小,這種溫柔的力量其實都得以發揮。
在陪伴的過程裡,我們得溫柔地靠近對方痛苦的本質,這並不容易。但那「四個意」給了我們力量,使我們可以與對方共處在那樣的痛苦裡,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用自己的方式與速度,理解遭遇的痛苦,甚至能進一步地從中找出痛苦背後的意義。
被理解的感覺真好,具象一點比喻,就像是有人替你按摩,你向他說了幾句,他就能精確地「點到」你的痛處,用他溫柔卻有力的手陪伴你探索那個痛。即便當下你不一定是好受的,又酸、又痛、又麻,卻也因為被「懂」而感到滿足。
心理諮商其實也是類似的歷程,只是形式不同:有人陪伴著你,看見你的痛處,並且想試著理解它。陪伴時,我們才理解到,原來自己是被在意的;自己並不孤單,「我不只是我,我其實是我們」。這種從「我」變成「我們」的轉變,也是陪伴帶來的另一種力量。
在書末,作者說「第一人稱的幸福都是有限的」。確實,金錢、名利、成就、地位,在我們離開世界之後,多半不是後人掛記心頭的種種。我們會被記得的,是人生一路上與他人互動的片刻軌跡。是看著兒女出生後淚眼汪汪的柔情、是半夜起身照顧嬰孩疲憊不堪的臉龐、是與夥伴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歸屬、是孜孜矻矻投入精神與時間,心繫世人苦痛而想讓更多人過得更好的善念。
本書以「苦痛」起頭,以「幸福」作結,居中銜接的關鍵,或許正是傾聽與陪伴。在他人的生命裡,若有機會,試著耐心陪伴、練習好好傾聽,更多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幸福,將源源不絕地湧現,讓「我們」得以共創更多幸福額度,面對人生難免的苦痛。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會員,著有《練習不壓抑》。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接納與承諾治療、第二波正向心理學、心理科普推廣等)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