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探討無意識的再一本佳作

你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同時,你的大腦其實還有一部分「你不知道」的自己,也正在運作些什麼。而這些「運作」其實也悄悄地影響著你現在以及等一下的思考、情緒與行為。那一部分「你不知道」的自己,有人稱為無意識、潛意識或閾下覺知,便是本書討論的主角。 

BEFORE YOU KNOW IT: THE UNCONSCIOUS REASONS WE DO WHAT WE DO
約翰.巴吉
平安文化2018/03/05出版

人類是否有「自由意志」,這是個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爭論不休的命題。但,我們總有「意志」吧!是沒錯,只是這意志到底多自由,自由所佔的比重到底多大?看完本書,你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心理學研究中,大量研究人類的態度、決策與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意志」之中,至少有一塊不少的份量,是「不受我們控制」的。你可以在許多當代的心理學科普書中看到類似的架構:像是快思慢想(直覺的、潛在的vs.緩慢的、深思的),又或者是「象與騎象人」,都指涉出這樣的分野。

本書一樣區分這兩種分野,只是特別的是,再加上「時間」作為分類輔助,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層面,來探討那些我們控制不到,甚至沒有覺察到的意識,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以「過去」來說,就在我們生下來的那瞬間,許多「程式」都被內建在我們腦中了。而我們的許多言行,其實便深受這樣的「內建程式」影響,只是我們並不知道。只有透過某些精巧設計的實驗,我們的這些「潛在」預設模式才會露餡(像是:內隱聯結測驗,IAT)。不管是趨樂必苦、合作傾向,到偏見或刻板印象,這些人類本能都是很好的例子,都是我們「被」內建的「天性」。而這些天性之所以存在,其實都是演化之後的結果。

而在「現在」的時間軸上,我們的行為也非常容易受此刻無意識的影響而改變。你知道光是「握著」一杯咖啡,它的溫度就會影響你如何知覺其他人嗎?而為什麼情侶交往初期,「夜衝」常常是選項,我們真的這麼容易「誤會」自己的感覺,搞不清楚什麼是害怕什麼是心動嗎?以及,為什麼明明不合理,而我們卻總是容易「遷怒」別人?這些現象,都是因為在「現在」的時間中,我們受到許多無意識的影響所導致。

最後,在「未來」的時間軸上,本書分享了許多要讓「目標」有可能成功的方法。主要的論點是,若我們想要成功改變,我們要靠的不是「硬碰」意志力,看它多強。而是善用「無意識」,透過改造、刻意的環境設定或改變,讓改變可以「不需要用力」的發生,我們就更有機會養成那些我們想養成的好習慣、改掉那些壞習慣。裏頭的觀點與日前天下文化出版的「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非常有呼應之處,如果喜歡這樣觀點、想嘗試的夥伴,可以讀讀這本書,將知道更具體的作法。

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雖然這本書已經是作者口中所說的,寫給大眾的心理書XD)。不過,可讀性極高。裡頭引用了非常多的有趣研究,搭配作者本人自己的內心小劇場故事,真的是一本讀完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的好書。讀者也將有機會更認識心理學家是怎麼做研究的(雖然裡頭寫到,心理學家叫你做什麼,背後一定還有其他陰謀X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