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x Korb
張老師文化2017/06/13出版
本書並不厚,約莫250頁左右,但不好讀XD。對沒有生理心理、神經心理基礎的讀者而言,本書讀起來會有點辛苦。
本書第一部分,介紹憂鬱的「下陷螺旋」(也就是惡性循環):為什麼憂鬱症常常不會好、還會因為某些因素而惡化。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而是我們某些使用大腦的方式不對。這部分提及了許多神經心理的原理,許多會再次出現在本書後半部。
我特別喜歡這兩個比喻:
- 大腦裡頭有很多負責不同功能的腦區,彼此之間會互相連線,而連線協調的品質,也會影響大腦的運作。就像是麥克風和喇叭一樣,兩者一樣需要電線串連。有時,麥克風和喇叭擺錯位置,就是會嘰嘰叫。這並不是「麥克風」壞了、「喇叭」壞了,而是之間的互動出問題。憂鬱症也是這樣。
- 龍捲風為何常常出現在奧克拉荷馬州,而不是其他地方?只是因為「條件剛好符合」。「奧克拉荷馬州」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對大腦來說,我們因應壓力的方法、規劃的技巧、習慣、思考與決定的風格,與其他十幾項東西的互動,最終構成了憂鬱。剛好條件符合,於是憂鬱了;說穿了,並不是「我」不好。
第二部分,介紹了憂鬱的非藥物治療,也就是心理社會介入:運動,目標設定,睡覺,習慣養成,生理回饋,感恩,社交支持,行為活化等。此處完整交代了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建議,背後協助憂鬱改善的機制是什麼;算是用神經心理學的角度,替這些方法做了背書。因此,本書的實證性極強,幾乎每一頁下方都引用了不少研究資料。
不過,就算讀者完全沒有神經心理背景,在閱讀第二部分時,也還是可以學到很多改善甚至預防憂鬱症的有效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有個特色是,需要你親自操作,而且小小的改變持續進行的話,通常可以像蝴蝶效應一樣,引發我們更想要的「正向循環」。
雖然一點點的小陷阱就會讓憂鬱症被維持、惡化,但反過來說,只要能從一點點小地方開始,硬著頭皮做點改變,我們一樣有可能反轉原本的下限螺旋,讓自己慢慢從憂鬱中解脫出來。
--
施醫師推薦序的最後一段特別有意思,我相當認同。本書會提到大量的大腦神經名詞,讀者可把這些名詞當作「小說主角」,甚至幫自己準備一張「人物表」,簡述不同人物的功能、特色,以及不同人物之間常見的互動。這樣在閱讀第二部份時,相信會更上手。我順手把自己閱讀時的人物表稍微整理在下面,供大家參考。
本書最後一章也花了一點時間說明,心理治療為何有效,「談話」是如何改善我們的大腦的;而且作用機制可能跟「藥物治療」是不同的,也解釋了為何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通常能得到最大的效果。這部分也讓我學到許多!
整體而言,本書雖然不好讀,但是內容真的非常紮實而且受用。非常推薦給對憂鬱症的「生理神經」機制有興趣、憂鬱症患者、親友,乃至專業工作者來閱讀。裏頭的神經心理機制雖然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但即便不太理解也沒關係,作者針對憂鬱預防、治療提供的心理社會建議與秘訣也是非常精彩、務實,而且真的可以拿來用在自己身上的。
人物表一
- 血清素:意志力,動機,心情
- 正腎上腺素:思考,專注,因應壓力的能力
- 多巴胺:享受樂趣,改變壞習慣
- 催產素:信任,愛,連結,減少焦慮
- 褪黑激素:睡眠
- 腦內啡:止痛,歡欣振奮
- 內生性大麻:食慾,祥和,幸福感
人物表二
- 前額葉
- 內側:自我
- 外側:外在世界
- 腹側:情緒
- 背測:思考
- 腹內側:自我,情緒,動機,衝動控制
- 背外側:外在,思考,規劃,解決問題
- 下視丘:控制壓力,軍事基地,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戰鬥或逃跑
- 杏仁核:減輕焦慮,恐懼,負面情緒的關鍵,辨識危險
- 海馬迴:長期記憶的儲存鍵,對壓力敏感,礦坑裡的金絲雀;情境依賴式記憶
- 扣帶迴皮質:專注力,特別是前扣帶迴,作為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的通道
- 背側:關注疼痛、犯錯或可能犯錯之處
- 腹側:樂觀的感覺,約束杏仁核
- 前扣帶迴:電腦螢幕,顯示出你目前專注的內容
- 紋狀體:習慣,快樂,成癮(多巴胺)
- 上半部:背側紋狀體,習慣
- 下半部:伏隔核,派對咖,衝動,好玩、刺激
- 腦島:疼痛,對身體感覺敏感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