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妹尾武治
大是文化 2018/02/01出版
推薦序/心理學用差異,找出更多可能性
當你在逛量販店時,看到有個人結完帳要離開前,突然停了下來,若有所思。其實他是心理學家。因為店員在發票上畫一個笑臉,這個動作讓他產生好奇,心想:「為什麼要這樣做?」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繼續猜測:「這樣做會提升顧客滿意度嗎?」
後來,不論天氣好壞,這位心理學家都會到量販店觀察,想知道「笑臉效應」會影響哪些狀況。去了幾次之後,他也和店員聊了幾回,這位心理學家終於對「笑臉效應」有了更多認識。他還知道,如果理論再繼續發展下去,他還能用這些機制來預測或影響顧客的行為。
這位心理學家在做的事,體現了心理科學的精髓──觀察、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也是本書裡每篇研究背後的心理學家在做的事。
透過研究,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人類行為背後的通則(平均值)。了解通則,我們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但過度相信通則,也行不通。畢竟人類相當複雜,凡事都有例外。但這也彰顯了心理學的另一種精神:我們在意、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利用這樣的例外,來思考人類行為的更多可能。
心理學研究是為了更了解人類心智。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資訊多半嚴謹的記錄在各類研究期刊中,鮮少有人接觸。我曾聽聞,一篇科學研究平均下來,只會有7個人看過,其中還包含作者的父母。
我很高興看見這類書籍的出版,書中不但介紹了許多心理學現象,更進一步解釋原理誕生的過程;了解這些細節後,我們更有機會知道在應用這些原則時,該留意哪些限制。心理學離我們並不遠,其實就藏在生活中的某些片刻裡,只是有待我們發現。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