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性格》——長壽秘訣,我們還缺了這幾條


作者:岡田尊司
時報出版2018/01/16

在健康的前提下,你想活到幾歲?

如果把健康變成一個數學公式,你覺得等號之後,會接上哪些因素?除了規律作息、運動、均衡飲食之外,還有哪些決定了我們的壽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孱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安適狀態。在追求健康的路上,我們知道要睡覺、運動、生病看醫生,但對於「精神安適」和「社會安適」卻容易缺乏關注。

本書正好補足了這部分缺漏的資訊,一改既有的健康類書籍的論點,從作者岡田尊司醫師擅長的「性格」和生命中的各種「關係」做為切入,試圖探討這些我們容易疏忽的面相,對健康有著怎樣的影響。
身-心互相影響雖已是科學事實,但將這種概念應用在健康促進上,還需要更多的推廣。有時要改善身體問題,從心理、社會角度著手反而更有效。但不管是要促進身體還是心理健康,我們需要的都一樣,不外乎就是行動、練習,以及最重要的:正確的觀念。依循本書引導,我們將一一打破各類常見的健康迷思,好好檢視各種似是而非的觀念:
  • 社交對健康來說,有絕對的好處嗎?(不,必須同時考量人際交流中的負面效應)
  • 快樂與成功到底誰先誰後?成功之後,就保證人生快樂了嗎?(研究發現「因為幸福,所以成功」)
  • 無所事事、慵懶度日,是否會讓我們少了壓力而更長壽?(不,「要活,就要動」是對的)
  • 如果說運動和健康的節制飲食對健康有幫助的話,人生那個階段這樣做效果做好?(是中年期)
  • 我們是否該執著於尋找所謂「適才適性」的工作?(不一定,研究發現太適性的工作反而容易讓人過度投入而影響健康)
  • 「關係」與健康有高度的相關。難道單身、喪偶的人,就註定與健康無緣了嗎?(不,除了被愛之外,擁有愛人的能力,願意照顧、關懷他人,我們一樣可以被好的關係鎖滋養)
雖然本書大量資訊都是「相關」研究,不一定能果斷的說這些概念與健康、壽命之間有「前因後果」關係。但若能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生活上確實多了一些基本的引導。

科學研究日新月異,許多觀點不斷轉變。或許,未來不久的醫學研究會推翻書中的某些論點。因此,與其將本書視為「健康長壽指南」,倒不妨把這本書作為「思考實驗的練習本」。透過書中不同元素的討論,將許多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重新盤點與檢視。

畢竟,在未來與健康有關的資訊取得將會更為容易。但要能好好判斷資訊是否真的有幫助,則仍仰賴我們的獨立思考。對貫穿本書的「縱貫研究」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考時報出版過去發行的《他們為什麼活到99》(The Longevity Project),由研究團隊的另一種視角,一起練習思考關於壽命這個大謎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