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我們總是用惡毒的話傷害最在乎的人:本想表達關心,為何總讓彼此傷心?互相傷害的背後,其實是兩顆脆弱的心

大是文化 2017/11/01

推薦序:互相傷害背後,是兩顆脆弱的心
文: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爭執,在是人際關係裡經常不可避免,而其起點往往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為什麼與親密的人(如伴侶、家人)互動時,我們互傷的力道更猛?為何「我最深愛的人,傷害我卻最深」?正是本書想探究的議題。

  本書雖以日本為觀察對象,許多現象倒也普遍出現在臺灣人的日常裡。在閱讀本書前,我們先以默默形塑人類行為的「文化」架構作為引導。若能掌握文化所約定俗成的框架,在認識彼此差異時會更容易。

  為什麼不說真心話

  「差異帶來爭執」這句話對了一半,更精確來說,「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不被理解」,衍生出「希望你了解我的意圖」,此意圖未被滿足時,情緒與爭執就會蓄勢待發。有趣的是,有心事的人通常不會明說:「希望你了解我」這幾個字,而常拐彎抹角的透過吵架、賭氣、來暗的,希望對方「猜到」自己內心的想法。

  另一端也沒有比較直接。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太確定對方真正的想法。不過,我們最常做的是「猜」,而不是「問」。因為人類如此複雜,我們猜對的機率想必不高。同時,又容易把自己的臆測當作事實,進而引發情緒,紛爭便始於雙方這樣的不明不白中。這點出了華人文化裡溝通的一種習慣——間接溝通、有話不直說。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以為你跟我一樣

  比起西方國家,華人文化較沒有機會練習「談心」,我們很少有對象可以說心事(特別是說給親近的人聽)。這種成長環境,往往使得我們跟自己「不太熟」。較少機會練習檢視自己的心事、想法、期待;我們不是很懂自己,也不懂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這也是溝通的障礙之一。

  身處強調和諧與關係的華人文化,我們往往更容易關注群體而非個人。如果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夠敏感,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盲點,認為「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因此,我們常不自覺的用「自己的觀念」,去詮釋別人的行為。

  不過事實是,成長於不同的環境,每個人所學到的預設立場都是不同的。爭執多半源於立場的不一致,以及對同一件事的不同想像。能否看見自己的預設立場,及時發現這些立場對彼此溝通造成的影響,進而將之表達出來、詢問對方感受,正是本書許多爭執案例的破解之道。

  書中大量案例與分析頗具參考價值,唯某些說法或做法乍看之下,可能讓人感覺有點極端(如:「孩子變成怎樣都無所謂」、「結婚對象經常成為你的天敵」、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說「好,我就原諒你!」等)。不過,我想這是作者刻意用戲劇、誇大的方式,企圖打破大家既有的框架。因此,吸收本書觀念後,依據自己面臨的情境,進行反思與微調也是必要的。

  爭執難以避免,但可以「用心的吵」

  身為助人工作者,我們相當認同「爭執(差異)的處理」在一段關係裡的必要性。在跳脫誰輸誰贏的同時,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健康的吵架?如何在「在意你我感受之間」取得平衡?如何透過互動,練習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詢問對方內心的想法?

  每次爭執都是我們更認識自己與對方的契機。

  記得把頭低下去,看見那雙在互相傷害的檯面下,仍緊緊牽著的手。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心理治療、心理評估、心理學科普推廣,經營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粉絲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