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誕生的那一天,我們從兩人的夫妻關係,搖身一變,成為孩子眼中的父母。新的身份、新的任務,伴隨的是新的壓力。教養孩子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不是身來就知道如何當爸媽的,而是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成為」父母的。
當家有特殊需求兒童時,父母肩負更大的職責,也面臨著更不易面對的挑戰。本書作者以一位過來人的經驗,剖析自己陪伴特殊需求兒,回首這一路的點滴:有挫敗、有珍惜、有反省、有積極,也有過去沒有被好好處理的舊傷。
「淡定」二字,並非我們字面上看到的那樣輕而遠。讀過本書,知道作者歷經了這一路功課的修煉之後,我們才知道淡定是來自於滿滿的接納。接納孩子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狀態、接納孩子有著與其他人不一樣的需求。同時,淡定也意味著接納自己的狀態與需求。我們允許孩子脆弱、不完美,同時也練習著允許自己不必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
除了動人的親子互動片段與作者內心世界的整理之外,本書也務實地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教養觀念與技巧。依循作者清晰的解說與示範,讀者在掌握基本原則之後,很容易將之應用在生活之中。此外,作者還兼顧了「自己人」,也就是父母本身的自我照顧、自我覺察這一塊,就像我們在照顧孩子那般的了解自己、關心自己——這件事情甚至是我們能做好教養工作的基本功。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家威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提出「夠好的母親」這個概念。當我們願意靜下心來仔細檢視,才會發現:許多不小心逼著我們失控、讓我們不願意接納現況的起因,正是因為我們不能接納自己與孩子的不完美;我們不允許自己脆弱,也因為擔心,不允許孩子不夠堅強的面對這個(難以生存的)世界。
面對特殊需求孩童,要落實「夠好」這個概念確實更為困難。但是,困難不表示我們就做不到。我們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以及科學研究當中發現有效的「方法」。剛好,這兩類工具在本書中,你都可以找到。
願本書的出版,能邀請更多家有特殊兒的爸媽,一起練習、一起學習讓自己夠好、讓孩子夠好;若我們能一起修通這一關,不但自己獲得了自由和成長,孩子也會找到一塊更廣闊的天空可以翱翔。
當家有特殊需求兒童時,父母肩負更大的職責,也面臨著更不易面對的挑戰。本書作者以一位過來人的經驗,剖析自己陪伴特殊需求兒,回首這一路的點滴:有挫敗、有珍惜、有反省、有積極,也有過去沒有被好好處理的舊傷。
「淡定」二字,並非我們字面上看到的那樣輕而遠。讀過本書,知道作者歷經了這一路功課的修煉之後,我們才知道淡定是來自於滿滿的接納。接納孩子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狀態、接納孩子有著與其他人不一樣的需求。同時,淡定也意味著接納自己的狀態與需求。我們允許孩子脆弱、不完美,同時也練習著允許自己不必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
除了動人的親子互動片段與作者內心世界的整理之外,本書也務實地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教養觀念與技巧。依循作者清晰的解說與示範,讀者在掌握基本原則之後,很容易將之應用在生活之中。此外,作者還兼顧了「自己人」,也就是父母本身的自我照顧、自我覺察這一塊,就像我們在照顧孩子那般的了解自己、關心自己——這件事情甚至是我們能做好教養工作的基本功。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家威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提出「夠好的母親」這個概念。當我們願意靜下心來仔細檢視,才會發現:許多不小心逼著我們失控、讓我們不願意接納現況的起因,正是因為我們不能接納自己與孩子的不完美;我們不允許自己脆弱,也因為擔心,不允許孩子不夠堅強的面對這個(難以生存的)世界。
面對特殊需求孩童,要落實「夠好」這個概念確實更為困難。但是,困難不表示我們就做不到。我們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以及科學研究當中發現有效的「方法」。剛好,這兩類工具在本書中,你都可以找到。
願本書的出版,能邀請更多家有特殊兒的爸媽,一起練習、一起學習讓自己夠好、讓孩子夠好;若我們能一起修通這一關,不但自己獲得了自由和成長,孩子也會找到一塊更廣闊的天空可以翱翔。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