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勇氣》:用愛再創給自己的勇氣



鮑曼漫不經心又愛遲到的個性,終究讓女友提了分手,曾放話要在馬拉松比賽到場為女友加油的他,比賽當天早早就準備好加油牌,在豔陽下挾著汗水、站在終點線等待女友,好給她一個驚喜。

只是,誰都沒預料到,恐怖爆炸的發生來得比這驚喜更令人措手不及,炸毀了他們的愛情,也奪走了鮑曼的雙腿。一無所有的他,剩下的只有勇氣,他得想辦法重新站起來,一步步贏回愛人的心。
面臨終身殘疾的困境下,鮑曼仍挺身而出提供犯人線索,成為警方破案的關鍵,也被波士頓市民視為帶領大家重新振作的希望。

即便勇敢堅強的形象烙印在大眾腦海,但在愛情中他卻是徹底的失敗者,直到失去真愛才懂得珍惜,在一次次地復健中,他還得努力重建愛情,才能和心愛的人一起走向未來。


感謝Catch Play團隊的邀約,讓我早先一步看完這部很心理學的故事。



突如其來的炸彈,炸毀的不只是鮑曼的雙腿,還有他的工作與生活,更波及到整個家裡原本已經穩定的動力。此外,炸彈帶來的傷,也波及到身為一個人的「完整性」,以及鮑曼過去習以為常的「自我感」,也就是:我到底是誰?、我如何看待自己?

本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一部開始於「恨」,結束於「愛」的故事。在觀影之後,螢幕跑出故事主角的照片時,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有時,光是知道一個勵志的故事原來是真的,就能夠影響我們看完之後的心情。但回過頭想,知道這是一件真實故事,卻又深刻體認到造化弄人,這種事件帶來的傷與痛,若發生在自己身上,確實並非安慰自己幾句「老天爺有他的安排」就能釋懷。

(左為故事真人)

心理學家發現,面對逆境,人類能藉此機會(也不得不)重整自己的生命狀態。我們在「如何看待自己」這個議題上,會歷經「砍掉」、「重建」的辛苦歷程。我們可能會迷惘,也可能會更知道自己要的什麼。我們可能會一蹶不振,也可能找到愈挫愈勇的力氣。


片中部分劇情巧妙呈現了許多創傷後常見的反應,像是flashback,憂鬱、焦慮、逃避到酒精的世界自我放逐。根據電影的描述,我們不排除鮑曼在災難後的狀況可能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三大核心狀況是:
  1. 「驚」驗重現:災難的畫面歷歷在目,不時浮現。或常做惡夢。電影巧妙地呈現出「回到當時」的錯覺,我們稱為flashback,帶給當事人強烈情緒或行動反應強烈,如身歷其境。
  2. 逃避或麻木:對與災難有關的人、事、時、地、物敬而遠之,退避三舍。不喜歡主動談論之前發生的事。對原本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人際上顯得退縮。對未來感到失望、悲觀。
  3. 神經過敏:難以入眠或熟睡。暴躁易怒。無法專注,心神不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怕東怕西。


但鮑曼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在此。本片更讓人感動的部分,是主角經歷這樣生命不可承受之災後的改變。心理學發現,這種稱為「創傷後成長」的現象,並不少見。在這部電影裡,是「愛」緩衝了主角創傷帶來的衝擊。每個家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勵、支持著他,有些愛的方式看似粗魯,卻也算真誠。面對這種時刻,我們得以看見每個人自己的特質。親人用他們的方法守護著主角;但有時正也是這股守護的力量,再次傷害了他。這種與「家庭」之間奇妙的羈絆,相當切合許多人心中的複雜感受。


故事中段,場面走向「激勵、正向」的氛圍,主角迷惘了:我只是一個雙腳被炸掉、來替馬拉松加油的人,我為什麼是英雄?這個心聲背後的意思更是:為什麼大家都要我正向光明、積極前進,難道我就不能悲傷嗎?


故事後段,關鍵人物的出現,讓主角的迷惘有了新的發展。可以克服創傷的,不是一味樂觀啦啦隊式的加油打氣,而是一顆願意靠近的心。允許一個人悲傷,並願意用心理解他的悲傷,同理他想振作卻又迷惘的心情。不害怕陪著對方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暗潮深淵,卻也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告訴對方希望仍在。



這是一個沒有很想被當做英雄的平凡人,靠著自己與重要他人提供的力量,確實讓自己化身為英雄的故事。

所謂的勇氣,並不是永不害怕、永遠樂觀積極。
而是,即便困在迷惘、放棄、頹廢的(必經之)路上,仍願意給自己機會,重新站起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