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B選項》:和傷痛共處,看見它的意義,才能走出傷痛


Sheryl Sandberg, & Adam Grant
天下雜誌2017/10出版

喪夫之痛,難以抹去。原本以為能白頭到老的伴侶,就這樣去世了。本書作者Sheryl面臨一個難關,我該就這樣帶著傷痛過後半輩子,還是可以找看看有沒有B選項可以參考?

面對這樣人類共同的關卡,心理學家確實也找到一些可能有幫助的工具。首先是「心理韌性」的培養,抗壓性似乎是天生的,就像我們的骨頭一樣定型,但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肌力」的養成,強健脊柱周遭的肌肉。

作者引用了不少近代心理學的發現,並且嘗試把這些觀點用來理解自己所遭遇的困境。以Martin Seligman的研究為例,阻止一個人發展韌性的3P:

(1) 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 永久持續。

仔細檢視後,這些特點確實點出作者在喪夫之後常見的內心想法。透過書寫、紀錄來認識自己內心的思緒,並且用這些比較健康的觀念來挑戰自己原有的想法,確實使得作者長出了更多力量。

此外,本書也提及了自我慈悲、人際圈、勇敢面對不舒服、感恩練習、成長心態等概念,這些概念在近代心理學裡都相對算是新的,而且都是我們每個人可以拿來使用的。不管我們現在是否處於心裡受傷的狀態,多多關注自己的心理,增加自己的心理免疫力。未來在遭遇壓力或者不幸事件時,我們會更有勇氣與能力,找出自己生命中的B選項。

***

本書非常易讀,在閱讀作者經歷時,數度真的有難過的感受出現,彷彿陪伴作者走過這兩年辛苦的路程。但同時,我們也看見這些心理學工具加入作者的生命之後,確實帶來了很多好的改變。我想這就是心理學的使命吧,幫助更多人,可以用一點好的方法,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好。

你不用懂很多心理學、你不用正在傷痛裡;只需要對生命感到好奇,想要好好照顧自己,本書將帶給你很多新的啟發。誠摯推薦~~

***

在事件發生(刺激)與行動(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個間隙。意義治療師法蘭可認為,若能在這個間隙待久一點,就能找到更多自由與可能(本書稱之為B選項)。作者剖析自己走過喪夫的歷程,經歷了難以抵擋的情緒海嘯與種種自我懷疑。所幸借助韌性、創傷後成長、自我慈悲這些近代的心理學工具,給了她跟自己靠近的勇氣,挪出更多空間來含容難以避免的人生之痛。故事動人,搭配心理學觀念的療心處方,是每個受傷者療傷之路上必備的朋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