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還是原始人。在那個年代,生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活下來,我們有兩種選項。一種,是變得跟大家差不多,不要太「怪」,這樣就可以跟團體成員和平共處,也比較不會被趕出團體。另一種,是變成團體裡的領導者,最優秀的那一個人,利用這種方法來獲得最多資源。
於是,我們的大腦就這樣被設定了。在裡面內建了「比較」的APP。比較讓我們知道,自己是不是和別人差不多,也讓我們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別人厲害、有力氣、跑得更快。
時間來到2017年,雖然我們已經不是原始人了,但其實大腦很多APP還是停留在原古時代的版本,來不及更新。雖然已經沒有暴龍和迅猛龍了,但我們仍然持續使用「比較」這個App在生活。只是比較過去,近代生活裡可以比較的東西,以前多更多了,比工作、比小孩表現、比薪水、比誰住得、比衣服、比電腦、比業績、比成就...。
比較不全然是壞事,比較帶來進步。不過,過度「僵化的比較」卻帶來生活裡看不見的牢籠。特別是對這個太容易比較的世代來說,手機一滑就有太多東西可以比了,臉書朋友的動態、網拍上面更美的衣服、誰又去日本玩了等等……研究發現,比較是許多心理困擾的底層機制,特別是憂鬱、焦慮、完美主義,或強迫性人格違常等。
不過,慶幸的是,這個「比較」的APP是可以「更新」的,透過練習與學習,換成更「健康」的版本。不管是認知行為治療,或者是近一代的第三波行為治療取向的接納與承諾治療、慈悲焦點治療,對於喜歡自我批判、自我比較或者過度完美主義的朋友來說,都可以提供他們另一種「生活風格」的學習與養成。
「你怎麼想」決定「你有什麼感覺」,只是我們多半沒留意到這兩者的關係,遑論發現「思考」和「情緒」是如何左右我們的「行動」。
Frédéric Fanget
采實文化 2017/08/31出版
在這本聚焦「自我批判」與「完美主義」的書裡,作者分享了大量的故事,並主要透過認知情緒行為的架構來剖析這些故事人物的困擾,同時也分享了一些可以使用的工具與方法。非常適合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格(冒牌者症候群),或者常有「自我懷疑」感覺,「不知道怎麼愛自己」的朋友。
要從自我苛求中解放出來,你得先意識到自己「自我苛求的聲音」。意識到之後,透過一些方法與技巧,你要跟這些自我苛求的聲音「對話」,接納它們、挑戰它們、進而改變它們。這些流程,正是認知行為治療的關鍵,也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學習的方法。
我們無法坐時光機回到「過去」,改變自我苛求聲音形成的時刻。但我們可以就從這一刻起,學習一些工具與方法,正視「自我苛求」給自己帶來的束縛,練習新的思考方法,慢慢替自己解開這個看不見的牢籠。我想這是本書最能給讀者新啟發的地方,推薦給大家!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