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的世代》:廣泛性的依附障礙

【愛無能】一種關係上的依附障礙。不過它指的是更廣泛涉及人我間的、人際間的,生活上與異己(不同於自己的)連結能力的失去。愛無能者常常停留在表層,因為怕痛,而不願意深入。充滿理想,但停留在理想、不願妥協,也不願改變。

天下雜誌 2017/08/30出版

如此沈重的標題,但細細讀過內文,透過作者銳利又幽默的眼睛與口吻,讀起來並不如上一段定義描述的那麼難以接受。雖然是以德國社會為觀察主體,卻也普遍反映出台灣社會七、八年級世代的共同迷惘。

身為作者的朋友,常常會不小心變成書裡的主角XD。畢竟,我們就是社會下的產物,我們遇到的困擾,往往也是多數人會面臨的;而作者的朋友往往就是從社會取樣最容易的方法。本書以愛、工作、自我認同和自我成長為四大主軸。討論的議題,你多少會有些共鳴:

關於愛
  • 愛是錯覺?還是有憑有據,憑據是什麼?
  • 有純友誼這件事嗎?
  • 「我現在不想定下來」倒底是什麼意思?
  • 兩人關係裡可以承受多少誠實?
  • 兩性差異正在縮小,男生也開始自我反省、敏感,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自我探索、自我追尋,男生開始變得複雜,也變得脆弱,這對兩性關係發展有何影響?
關於工作
  • 為什麼不只台灣有「台北夢」,德國也有「柏林夢」?
  • 我在做的是否是我真心想要的工作?
  • 是什麼讓你「將就」、「妥協」?你付出的成本是什麼?
關於自我認同
  • 為什麼這一個世代開始不願意結婚、生小孩?
  • 消費型社會讓我們變成怎樣的人?
  • 汲汲營營忙著「自我實現」,讓我們失去了什麼能力?
關於讓自己更好
  • 你看的書反應你是怎樣的人,你看的電視節目也是,你是怎樣的人呢?
  • 我們無法選擇環境,我們多半是在過度被灌輸「特別」、「自我實現」的文化下成長的人,這種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為何我們因此變得只愛自己,不知如何愛人?
  • 有發現嗎,年紀愈大以後,夢想就跟骨頭一樣,跟現實一撞後,更容易破碎。你是否身處一個「說話者多,行動者少」的地方?你是哪一類?

仔細一看,這些議題其實我們多少都有想過,只是未必有機會深入討論。這本書比較不是「人生指南」,而是「人生提問手冊」,作者丟出了問題,陪你想一段,然後鼓勵你自己接著繼續想下去(因為很多問題,作者也還沒有答案)。如作者所說:定期練習用旁觀者角度省思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現狀作點質疑,是好事。

只是,我們得認清這個過程並不一定舒服。「指出骯遭污穢的人,比製造骯髒污穢者,更危險」。何況我們後來才發現,製造骯髒污穢的人是自己;但所幸,如果我們也能成為那位「指出骯髒污穢的人」,其實我們就離更好的自己更靠近一點了。「引人入勝的,其實是未知」。不過,要走入未知,我們需要一點勇氣。如果你需要一點引導,本書將是個很好的陪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