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懂你怎麼辦》:印象整飭的入門教戰手冊

作者:Heidi Grant Halvorson
天下雜誌2017/08出版


我們花了非常多時間在職場與家庭生活中。我們花了不少力氣,確保在與人互動時,讓對方「精確」的認識自己,以及自己希望對方多認識的地方能被看見。不過,這卻是件困難的事。社會心理學有個相關的術語稱為impression management,中譯為「印象整飭」。能做好印象整飭,我們在職涯發展才會更順利。在不同情境場合,才能應對進退得宜。


本書論述的重點是:除了更認識自己,把自己的形象「管理」好之外,我們如果能知道他人是如何逐漸建立出對我們的印象,有哪些因素可能會阻礙他們建立(對我們好印象)的過程,這樣才能真的說是知己知彼。

**


本書前半部的討論聚焦「印象形成的歷程」,結合了許多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以《快思慢想》當中的兩個認知架構(系統一、系統二)來探討,一個人給人的印象是如何建立出來的。在快速的系統一運作時,我們認識人的時候,往往不會多想,而多仰賴直覺與捷思法。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形成對人的印象,但這部分也真的是非常容易出錯。可怕的是,(一)我們甚至不知道錯在哪兒。(二)我們不一定會有機會動用系統二!而唯有進入到系統二之後,更正確的印象才可能形成,原本錯誤的印象才有機會被修正。


書籍後半部則聚焦在「看人的濾鏡」這個概念上。書中剖析了五大類濾鏡是如何「蒙蔽」別人認識我們的過程,如何影響一個人建立對他人的印象。基本三大濾鏡分別是:信任、權利與自我濾鏡(沒錯,這些概念真的非常「社會心理學」)。而衍伸的兩種濾鏡,則算是基本濾鏡的衍伸與應用,在職場溝通、親密關係的探討上也非常實用,分別是:成就追求vs風險規避、焦慮型vs逃避型。


如果你對下面這些問題很好奇,那本書非常適合你來讀讀:
  • 你覺得跟你住在一起的室友,要住多久之後,才可能「真正」的了解你呢?(答案是要共同生活至少九個月)
  • 為什麼有些明星一旦「黑掉一次」,之後要翻身就很難了?
  • 你用來認識「好朋友」的方法,和認識「路人」的方法差很多,但到底差在哪?
  • 有個你心儀的對象,該如何找到跟她想處的方法,而不會讓他覺得你太急或者太遲鈍?
  • 為什麼娃娃臉的人,在犯下過失傷害和蓄意傷害的罪時,判定有罪的比例差很大?
  • 你給他人的印象是正面或負面的,居然有九成是取決於他們認知到的溫情與能力。該如何展現溫情和能力——這兩個看似衝突的特質?
  • 跟「追求更高成就」vs「保守風險管理」這兩類不同老闆、上司溝通時,應該注意什麼?
  • 如果在職場中不小心「黑掉」了,如何力挽狂瀾、重新打造新的形象登場?
**

如作者所言,「我們對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直覺,可能出乎意料不正確」。但很多時候,我們正是仰賴這些直覺來做決定的。如果能好好了解這些「直覺」錯在哪,對於我們該如何展現自我,別人可能會如何看待這些自我,或許會有更多可靠的準則可參考。

在讀的過程,我想到之前推薦過的《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這本書,兩本書的內容雖然強調的重點不一致,但卻有許多呼應之處,都是非常實用且有趣的心理學大眾讀本。如果你對於認識自己、溝通、如何更了解人,以及了解人的盲點有興趣,本書是你非讀不可的入門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