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宗教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五天的相聚。
一位資深記者從旁參與提問與紀錄,
試著回答一個人類共通的問題:「喜悅應該如何追尋?」
Dalai Lama,Desmond Tutu,Douglas Abrams
天下雜誌2017/06出版
- 負面的情緒該如何處理:恐懼,沮喪,悲傷,絕望,寂寞,絕望,苦難,病痛。
- 正向的情緒該如何培育:觀點,謙卑,幽默,接納,原諒,感恩,慈悲,付出。
快樂究竟是什麼?快樂與喜悅的差異為何?本書從這個問題出發,將焦點導向「喜悅不等於沒有痛苦」這個小結論,點出正負情緒的必要性。誠如書裏所提的,一切美好都伴隨著痛苦。
在處理負面情緒時,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我執」的概念持續出現,幾乎橫跨了所有的負面情緒。一個人若是只想著自己,是不會快樂的。很矛盾的是,當我們在痛苦時,也願意去在意他人之苦時(書中稱為「苦人之苦」),我們反而會變得不那麼苦;因為我們都只是平凡的人,透過連結,我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姿態。
本書討論的內容,也確實呼應了許多當代心理學的發現,像是壓抑情緒其實並不好,因為壓抑情緒而出現的「次級情緒」,反而讓情緒更難處理。(備註:初級情緒指的是事件發生後,我們本能感受到的情緒。如:碰到車子擦撞,很生氣。而次級情緒是因為事件出現的情緒,對此情緒出現的情緒。如:因為自己的生氣而感到羞愧。)

又或者是戰或逃系統背後的關聯性,這部分很有意思。戰鬥時,我們是憤怒的,逃跑時,我們是恐懼的。但書中提到,這兩者是共通的,憤怒之下是恐懼,兩者都源於「受傷」,源於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如尊重與善意)、被惡意對待(輕蔑或批評)時的反應。我們害怕得不到需要的東西,怕沒人愛,不受尊重,被團體排擠。以此思維來看,若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憤怒與恐懼的情緒就有可能被轉換。
為何我們需要承認自己脆弱?又回到了剛剛的我執。當我們理解到自己的無助、脆弱與極限時,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彼此」。就算是悲傷這樣的情緒,其實也會引領我們走向關懷與同理他人,認清自己是需要別人的。所以很多時候,負面情緒的解藥統一來說,可以說是透過與人的連結而放下過度的自我聚焦。
***
本書閱讀起來輕鬆,彷彿見證了兩位大師的對談過程。如書籍簡介所言,這是一本跨越宗教色彩的書,是兩個用一輩子追尋「喜悅」的人,交換與分享他們的經驗後所留下的對談紀錄,閱讀本書彷彿是吸收了兩段八、九十年的人生歷練。本書另一特色是,書末附有許多實用的練習(像是慈心禪),這部分也很適合讀者用來嘗試。好奇的朋友,不如跟著書裡的日期,一天一天的讀,一起參與這難得珍貴的五天,尋找喜悅的真諦。
PS.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想必也會喜歡另一本類似的書《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
本書閱讀起來輕鬆,彷彿見證了兩位大師的對談過程。如書籍簡介所言,這是一本跨越宗教色彩的書,是兩個用一輩子追尋「喜悅」的人,交換與分享他們的經驗後所留下的對談紀錄,閱讀本書彷彿是吸收了兩段八、九十年的人生歷練。本書另一特色是,書末附有許多實用的練習(像是慈心禪),這部分也很適合讀者用來嘗試。好奇的朋友,不如跟著書裡的日期,一天一天的讀,一起參與這難得珍貴的五天,尋找喜悅的真諦。
PS.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想必也會喜歡另一本類似的書《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