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詹姆
時報出版(2016/11)
好情緒是我們都夢寐以求的狀態。但我們也知道,只要活著就有壓力。而壓力時常是好情緒的死對頭,兩人往往互不相見。本書聚焦於親密關係、職業、人際關係與親職角色,試著從中找出「好情緒」的秘方。
作者認為對自己有所覺察、真正的認識(與接納)自己後,而能誠實地活在當下,是情緒健康的關鍵。也就是說,真正情緒健康是指,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偶爾在必要時,可以自在地戴上面具,刻意地呈現某部分的自己,但也可以在不需要時,勇敢拿下面具,做回原本的自己。
因為作者是專精於兒童心理學的學者。所以,本書在探討心理健康,或者本書認為更務實的「情緒健康」時,作者不斷地提醒,過去成長時,我們出生後六年所接受的教養與環境,對我們許多行為,其實是有關鍵影響的。可能影響的層面很廣,從伴侶的挑選、談戀愛的方式,乃至於我們未來對待自己小孩的作法都是。因此,全書可見作者認真地去探討許多案例的童年故事。作者認為,正視自己的童年經驗,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來說是頗有助益的。
不過書中有一小部分的描述,可能會讓其他心理學領域的讀者(像是我XD)不完全認同。像是作者認為:在夫妻諮商時,不認真討論「原生家庭」的話,再怎麼諮商的效果都不大,甚至鼓勵大家直接換個諮商師XD,這樣的描述可能會誤導大家對不同形式婚姻諮商的預設立場;又或者,在後面提到專業協助時,作者將「認知行為治療」描述成一種短時間內救急的「催眠」,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太正確。事實上,作者在後面強烈推薦的「認知分析療法」(Cognitive Analytical Therapy, CAT)其實本身也包含了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結合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整合性療法。
我們確實知道童年發展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看見這種宿命論的觀點,而讓它綁架我們的話,那其實我們會活得有些絕望。
許多個案的經驗提醒我們,後天的自我認識、自我覺察,乃至於踏出改變自己的步伐,這種後天改變的力量,也是有機會一點一滴地改變每個人在出生後六年,大腦所建立的預設值的。言歸於此,大體而言,本書在觀念上,仍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心理學好書,在此與大家分享、推薦!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