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很喜歡一個電視節目叫做「大自然教室」,裡頭主角是一位虛擬的猴子「皮皮」(還有他爺爺)和一位老師,可以在半小時的節目裡,跟著他們去各種台灣各地,體驗自然風貌。
Tristan Gooley
時報出版(2016/12)
後來發現,這類節目其實就是生物、地科和地理的結合。在以前念書的時代,這些「知識」大概只是為了考試而準備。但對身為「大自然迷」的作者Tristan Gooley來說,這個「大自然教室」給他的可不只這些。
多接觸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除了身心的健康之外,還有許多「心理」層面的改變。看見自然的複雜,讓我們懂得謙卑。
在「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裡面也提到。當我們遠離「大自然」這間教室時,有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體驗到了。我們失去了「感受」的能力,我們的「感官」不在像孩童剛出生時那樣好奇。我們活得很安全,卻也愈來愈恣意妄為。活在人類建造起來的都市裡,我們有時真的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或許也是我們人類慢慢變得不在意「地球」的可能原因)。
但還是有人發覺這樣是不太對的,有一群人會在下班休息時間,選擇走回自然的懷抱。也許是森林、樹林、山上或海邊,透過接觸自然,重新打開自己某些被都市給關閉的「本能」,改變我們對「自己是誰」的想法。
如果我們以前上地理課、生物課或地球科學課時,這本書裡面的活動是第一堂課的教材,那我相信會有非常多的孩子會開始愛上這些學問,至少我會!誠摯推薦給曾經愛好自然、一直以來對自然都無感,或者無意見看到此文被點燃某些對自然的渴望的大家。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