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Hamilton
時報出版(2016/10)
「逆境必然發生,我們做什麼都無法完全擺脫逆境。不過,這個概念一點也不負面,反而能讓人鬆一口氣,因為我們可以從更實際的角度去認識自己,瞭解逆境的真正意義,並且反過來利用逆境。」
家庭、愛情、病痛,乃至於人生終點「死亡」。這四大議題,常是人生大哉問的溫室,幾乎所有人生的困擾,都根源於這些核心議題。本書「勇敢面對」這些逆境,試著從許多人(作家、哲學家等)的觀點,找到面對的方法。
- 家庭的逆境:血濃於水的「矛盾」
- 愛情的逆境:認清愛情的「難以理解」
- 病痛的逆境:接受自身的「脆弱」
- 死亡的逆境:生命必然會「毀滅」
逆境這件事情其實一直是在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過的還算順遂,很常忘了它一直在旁邊虎視眈眈。但本書也不是要大家一直處於戒備狀態、神經兮兮。而是想提醒大家,在生活還算順遂的時候,偶爾花一點時間思考與面對可能的「逆境」,這樣未來我們就比較不會無法招架。像是打了疫苗一樣,主動面對這些人生逆境,有點看來是自找苦吃,但是長久下來,卻是一種增加心理抗體的方法。
「快樂幸福的時候我們很少感到困惑,因此不會特別去反思當下的處境。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腦只有想不通的時候,才會試圖看穿事物的本質(或許是因為看穿就能想通了)。而當我們沉浸在幸福的時刻,大腦沒什麼好想不通的,自然也就不會去思考幸福的本質。」
反過來說,當我們在幸福的時刻,也願意去靠近、理解「痛苦」時,我們感受到的幸福與快樂,或許會變得更有深度。當我們願意讓自己好好「生病」,我們就會更知道自己的脆弱,也會更知道健康狀態的珍貴之處。如作者所言,「接受自己的脆弱,反倒能使人更強壯」。
「尼采:人類不是不能忍受痛苦,是忍受不了毫無意義的受苦。 」
本書從人生中遲早要面對的四大痛苦出發,試著整理這些痛苦的本質,並且提供我們不同的觀點,引導我們從這些痛苦中找出一些可能的意義,讓這些痛苦變成我們的老師,關於感情這邊提到一個例子,覺得真好: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曾經有一段時間,經歷的失敗戀情已經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次數。那陣子他常覺得自己有夠悲慘。不過後來我才瞭解,他願意一再嘗試戀愛,是因為他知道戀愛可以滿足他對人類行為的好奇心。他想要靠著某種方法確認所有事情,無論好壞,而談戀愛就是其中一條路徑。」
透過本書的引導,一起來替自己打一點「逆境抗體」,為人生未來的逆境及早做點思考與準備吧!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