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變老這件事》:勇敢正視老死,活的更有方向

Anne Karpf
時報出版2016/08

整個社會都在推延「老」和「死」這件事。從哪看得出來?從滿街的「抗老化」商品便可得知。作者甚至坦言:「不只是三十五到四十九歲的人們害怕衰老,恐懼甚至蔓延到三十歲一代」(我們這個世代也遭殃了)。

這是一個社會集體焦慮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可以活得更久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活得比以前的人更忙了,忙到沒有時間好好正視自己的「未來」。

本書一開始旨在替「老」說話。並且分析現在這個社會中,有哪些「迷思」、「偏見」、「刻板印象」,在阻止我們用客觀的觀點來認識老化。裡頭的幾句話讀起來讓人感到十分安慰:

  • 人與人間的差異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將為其增色。事實上同齡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起年齡層和年齡層之間的差異還要更大。
  • 二十五至六十五歲(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腦遠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彈性,雖然短期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是事情一旦進入長期記憶,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結就強多了。
事實上,更靠近「老」之後,我們會愈來愈像自己。也愈來愈懂得「接納」人生的常態,「你會因為事情的發生與否而感到難過,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失敗、錯誤,以及不當的選擇。最糟的是,你還得接受自己其實無法全然掌控生命。」這樣看起來,變老好像讓人悲觀絕望。但反過來說,當我們「接受」了這樣的命題時,我們反而會更認真生活,更有勇氣「哀悼」,放下那些過去一直執著的,只留下自己真正在意與需要的。

人生學校這套書一共六本,每本都不會太厚重,引邀了六大專業的人士,來替大家回答人生大哉問,我也會陸續分享之後幾本書的心得給大家。最後用一首歌來總結這本書XD

(剛剛一查才發現,博客來六本一起買打69折QQ)


佳句分享:
  • 除非得到阿茲海默症而喪失所有記憶(最近我們每天都在為此而焦慮呢),歲月不會帶走任何的人類特質。我們永遠不會成為別人、永遠都是自己,只是年紀比較大罷了。
  • 中年危機!如果它真的存在,也可以說成意義的危機。它讓我們質疑截至目前為止的生活方式:是否按照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方式生活,而非受心裡真實想法引導?或者甚至做出劇烈的改變。
  • 老化或許很像煉金的過程,在人類的一生當中代表著改變。心理治療師瑪麗德埃內澤認為,「人體有一部份不會老化:心。我指的不是器官,它當然會衰老;我說的是愛和渴望的能力。心有種無以名狀的、難以理解的力量讓人類得以繼續活下去;史賓諾沙稱之為自然傾向,一種原始的能量、求生的意志。」
  • 還有另一種看待死亡的方式讓老化過程比較輕鬆:很矛盾地就是更常去思考死亡、將死亡帶入日常生活。人類需要死亡一生陪伴而非任其一生追趕。很病態嗎?不,這就是佛教思想。
  • 接受死亡會讓人為自己難過,也可能讓我們想到生活中的挫折或自己曾讓人失望而感到憤怒(所以才說要儘早開始思考,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改變);它要求大家放下人類萬能的信念、感受浮生有限。
  • 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最推崇的價值觀「一心一意專注生產」,正好對老化最沒幫助。那些以自己年輕、永遠不會老化的態度過活的人特別容易因退休、失去職人的身分受創:他們沒能學會如何永續生活,而且就算經常抱怨工作限制自由,沒了工作也落得悵然若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