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前,推薦大家先看看作者製作的小短片: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這本:
天下文化出版,2016/10
**
WOOP讓我們發現「我們內在可供使用的資源,多得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正向思考到底有沒有用?《秘密》吸引力法則說:有用,心想事成,只要真心相信,全世界都會起來幫你。後來,在《失控的正向思考》中,作者Barbara Ehrenreich質疑這樣正向思考真的有這麼有用嗎?儼然成為正向思考的敵對陣營。
**
本書恰巧站在中間的立場,認為正向思考確實有用,不過正向思考也有其限制。認清這樣的限制,在使用這樣的方法時,才不會反過來被這種方法給誤導了。
**
花了許多年的心血,作者設計嚴謹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這本書愈讀愈精彩,後半段介紹WOOP的部分,讓我躍躍欲試。想用在自己身上,也想在心裡治療的過程,與個案分享。在WOOP的流程中,許多諮商過程值得關注與討論的議題,都被包含在裡面了:
**
「我們每天汲汲營營過日子,卻不完全了解自己是誰、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妨礙我們的又是什麼」。
對我來說,WOOP與其說是一個「改變」的工具,讓我更驚豔的地方,反而是,它可以用來協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畢竟,我深信「理解是改變的起點」。
花了許多年的心血,作者設計嚴謹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舉例來說,幻想可以幫助、激勵我們完成「簡單」的任務,讓我們好好放鬆(正向思考之後,血壓真的會變低);但沈溺在幻想中,反而會阻礙我們處理「辛苦」的任務,讓我們離成功愈來愈遙遠(我們把精力留給放鬆了,而不是認真去做事)。
也就是說,幻想像是一種「虛擬體驗」,讓我們對自己心中的想法進行模擬,無須採取任何具體行動,也不必給與承諾,就能進行。這樣來說,其實小說、電影,某種程度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某些時候,幻想也是一種心理機防衛轉,保護我們避免過度投入在負面的資訊中(如:想像手術失敗等)。在無聊的上班時日,正向思考也是幫助員工打發時間、忍耐無聊的好方法。
**
不過,更多時候,正向思考的不利後果,也值得我們留意。作者便發現,以正向思考作為因應,可以協助大學生面對「短暫」的憂鬱,但若長久使用,對憂鬱並無明顯的幫助,反而會使人更憂鬱。
讀心理學到後來,愈來愈多研究的結果都發現,任何工具或觀念的使用,都物極必反。但如何找到中庸之道,則需要更多研究的發現來探究。
也就是說,幻想像是一種「虛擬體驗」,讓我們對自己心中的想法進行模擬,無須採取任何具體行動,也不必給與承諾,就能進行。這樣來說,其實小說、電影,某種程度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某些時候,幻想也是一種心理機防衛轉,保護我們避免過度投入在負面的資訊中(如:想像手術失敗等)。在無聊的上班時日,正向思考也是幫助員工打發時間、忍耐無聊的好方法。
**
不過,更多時候,正向思考的不利後果,也值得我們留意。作者便發現,以正向思考作為因應,可以協助大學生面對「短暫」的憂鬱,但若長久使用,對憂鬱並無明顯的幫助,反而會使人更憂鬱。
讀心理學到後來,愈來愈多研究的結果都發現,任何工具或觀念的使用,都物極必反。但如何找到中庸之道,則需要更多研究的發現來探究。
**
這本書愈讀愈精彩,後半段介紹WOOP的部分,讓我躍躍欲試。想用在自己身上,也想在心裡治療的過程,與個案分享。在WOOP的流程中,許多諮商過程值得關注與討論的議題,都被包含在裡面了:
- 你真心的願望是什麼?(目標)
- 這個願望是否可行?(攸關於是否該堅持與放棄)
- 這個願望的阻礙有哪些?(特別聚焦於「個人的內在阻礙」)
- 有哪些方法可以應對這些阻礙?(清楚列出細節)
「我們每天汲汲營營過日子,卻不完全了解自己是誰、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妨礙我們的又是什麼」。
對我來說,WOOP與其說是一個「改變」的工具,讓我更驚豔的地方,反而是,它可以用來協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畢竟,我深信「理解是改變的起點」。
在作者行文之間,我也感受到一絲絲的認知脫鉤(defusion)與價值觀探索(value work)的氣息,顯然WOOP在諮商與治療當中,也很適合作為一種跟個案分享的模式,亦可搭配像是ACT, CBT等治療過程的輔助工具。
**
WOOP並不想去「改變」每個人「在意」與「重視」的價值或目標,它更像是一個流程,陪我們去釐清、思考、區辨,我們到底在意什麼?而又是那些部份的我們,阻止了自己往那個想去的地方前進。另一個優勢是,它使用起來很易解、不複雜,只需要勤加練習,都能熟用。應用範圍也很廣。以mental contrasting、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WOOP等關鍵字查詢,便可查到許多應用在各種領域的文獻研究結果,可見這個簡單的工具有多麽廣大的應用可能。
**
開始工作之後,反思正向心理學相關的潮流,一直是我的興趣,很高興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對「正向思考」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正向思考,如作者所言,確實也是一種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的工具,並不是它不好,只是它有他的限制,需要輔佐其他的認知歷程,才能讓它變得更好。
**
WOOP並不想去「改變」每個人「在意」與「重視」的價值或目標,它更像是一個流程,陪我們去釐清、思考、區辨,我們到底在意什麼?而又是那些部份的我們,阻止了自己往那個想去的地方前進。另一個優勢是,它使用起來很易解、不複雜,只需要勤加練習,都能熟用。應用範圍也很廣。以mental contrasting、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WOOP等關鍵字查詢,便可查到許多應用在各種領域的文獻研究結果,可見這個簡單的工具有多麽廣大的應用可能。
**
開始工作之後,反思正向心理學相關的潮流,一直是我的興趣,很高興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對「正向思考」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正向思考,如作者所言,確實也是一種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的工具,並不是它不好,只是它有他的限制,需要輔佐其他的認知歷程,才能讓它變得更好。
非常推薦本書!
p.s 書中小錯字勘誤:P.117第七行,應為「告知」而非「告之」
p.s 書中小錯字勘誤:P.117第七行,應為「告知」而非「告之」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