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

在與父母諮詢的過程中,我常說一句話:「我們這輩子,都是第一次成為父母」。這個第一次,是這輩子第一次,也是往後幾年唯一的一次。

這句話點出我們共有的焦慮經驗。面對育兒知識的懵懂,尋求專業人士、育兒書,又或者是諮詢親友的育兒經,都不失為經驗累積的好基礎。只是,父母多少會有感覺,那些流於階段式、步驟式的經驗分享,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也讓人感覺少了一些父母與親子之間相處的味道。

相較於新手階段的焦慮,隨著孩子長大、親身的育兒經驗累積,對於某些事情,我們變得更得心應手。只是,這樣的得心應手,也往往容易讓我們失去一些思考的空間與機會。


《如何愛孩子》並不是一本step-by-step的育兒書,反而比較像是一個觀察過無數孩子、無數父母的醫師,在那個距今有些遙遠,許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觀念都還不普遍的年代,所做的「親子關係剖析」。

不同於教科書式的條列整理,這本書乍看下會讓人感覺是作者的碎念與喃喃自語。讀到後來,又或者可以說是,許多不同型態父母的自省筆記。這些自省,有的從嬰兒角度出發、有的從父母角度出發,有的從作者本人的專業醫師角度出來。觀點的互相切換,呈現出育兒、愛孩子的豐富內涵。在友善、熟悉與親切的口語表達下,此書呈現了許多在當代可能難以被接受,但在近代卻相當重要的育兒觀念。

作者說:「當你放下這本書,開始整理自己對孩子的想法,這本書的目的就達成了」。

因此,作者擺明了,不是要提供我們正確的育兒做法,而是想用他經歷大半輩子所累積的觀察,提醒著我們身為大人,該如何認識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乃至於最後,我們真的有機會在不斷省思、整理自己的歷程,慢慢找到「愛孩子」,而不是「礙孩子」的方法。

請容我摘錄書中幾句讓我十分驚豔的句子。

  • 不管在懷孕的時期,或是生產的時刻,孩子都不是你的。
  • 愛是一種你會要求報酬的服務嗎?
  • 整個現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當一個方便的孩子。
  • 哺乳是懷孕的延續。
  • 我們可別脫離「綠色大便」的迷信,然後又掉入「完美成長曲線」的迷信啊。
  • 他了解語言,但不是透過文字,而是透過表情和語調。
  • 錯誤是一定會存在的。我們不要害怕錯誤:孩子會帶著令人驚訝的警醒去修正我們的錯誤,只要我們不削弱他寶貴的天份,以及他強大的自我保護力量。
  • 他不是在玩,也不是在模仿大人。更不是在殺時間。他在工作。
上面小摘錄,僅是書籍的浮光掠影。如果這幾句話,讓你十分有感覺、十分困惑、或者不滿,那非常推薦你一起來看看這本書,聽作者娓娓道來,為什麼他這麼想。

在閱讀的過程,我們可能會不小心陷入作者的喃喃自語中,某些字詞、字句,當下閱讀時,或許不是那麼容易直接理解,但這樣的小碎念風格,並不會讓作者心中某些精闢、一針見血的觀察變的遜色。

「在想要認識孩子之前,先認識你自己」

閱讀過程,不求快。我想,之於作者,他或許更希望我們聽完他的分享之後,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反思、反省、反饋於孩子。邀請各位爸媽,利用本書與你的內心交談,以及眼前這段珍貴的親子關係,好好的認識自己,也好好地認識你眼前珍貴的孩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