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變態》X《屍速列車》:誰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最近看了三采文化的《天生變態》一書,與韓國延相昊導演執導的電影《屍速列車》。這兩個作品,雖然用不同的形式呈現,卻同時讓人想到一個共通的問題:「先天?後天?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行為?」

 

在《天生變態》中,作者利用腦神經科學與家族譜圖的方式,發現了自己的天生大腦設定,極度符合現在精神醫學中心理變態(psychopathy)、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的特質。所以,照理說,基因有點變態的作者,應該慢慢變成殺人犯、良心泯滅的兇手,但為什麼作者後來卻成為了神經科學家、教授?


在《屍速列車》中,我們看見過著平凡日子的大眾,在危機的時刻,是如何因為出於不同理由,做出某些社會定義為「惡」的行為。即便,這些人的基因裡,可能不像天生變態的作者一樣,充滿著預設的「惡」的基礎。這兩個作品都有諸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但若將他們放在一起思考,我們再次碰到了心理學中持續爭論不休的議題:

「到底我們的行為,是受先天基因遺傳影響,還是受到後天環境影響?」

對於這個爭論,最持平(也最沒爭議)的看法就是,兩者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這兩部作品用不同的例子,呈現了雙方的看法。

天生變態的內容描述:
  • 先天的影響力:絕大多數心理變態、反社會的個體,他們在基因遺傳上,都呈現了非常類似的共通性。
  • 環境的影響力:即便無法決定先天預設的基因,但透過後天好的教養與環境,就算骨子裡是殺人犯,我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甚至有所貢獻的好公民(像是本書作者一樣)。
《屍速列車》的腳本設定:
  • 先天的影響力:生化公司的差錯,進而造成了人類物種突變(?),這點某種程度反映出,在極端的基因異常下,我們成為了殭屍,就沒有了自己、無法做出自我控制的行為(就算來到氣氛溫和的圖書館,也還是一直想要吃人)。
  • 環境的影響力:一群人沒有成為殭屍的人,被放置在一個極端的都是殭屍的社會情境下,就算骨子裡99%都是好人的基因,他們的行為還是非常可能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失去了原本的自己。
這兩個作品都點提到「人性黑暗面」,但我們都看到創作者試圖展現,即便在先天基因不利、外在環境威脅的狀況下,我們仍可嘗試展現人性的一面。十分推薦給對人性、殭屍(?)感到興趣的朋友。

看完《屍速列車》,我想不少觀眾會深刻感受人心醜惡的一面。失去自由意志的喪屍,和失去人性的人類,好像並沒有不同,甚至有人會覺得失去人性的人類更可怕。不過,站在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觀點來看,我們也想提醒「環境因素」對人類也有很深的影響力。

>> 延伸閱讀

1.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The Sociopath Next Door (更多關於心理變態的描述)
2. 路西法效應:在善惡的邊緣了解人性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系統性的論述情境的影響力)
3. 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善於操控人心、剝削弱點的天才 Confessions of a Sociopath: A Life Spent Hiding in Plain Sight (另一個突破天生變態限制的故事)
4. 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如何發揮、轉化天生變態的特質)
5. 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 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關於先天基因與後天教養的系統性論述)

留言

  1. 您好 我現在是高一 我在準備小論文 我的構思跟您的差不多 所以才會查到您的網站 可能我投稿的小論文有些部分可能跟您的相似 也會參考您的 謝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