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讀者可先點網址進去看,重點有二:
1.新聞本身內容。
2.新聞之下的留言。
以下是很值得關注的留言部分,很特別的是留言者的背景:

- 何春吉: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臨床心理師、苗栗精神健康學苑副執行長
- 櫻井正二郎:高醫心理系教授

------
為什麼這篇報導,底下引起不只是心理師,更多是精神科醫師的迴響。
且仔細一看,這些迴響內容也都較偏向負面、建議保守?
且仔細一看,這些迴響內容也都較偏向負面、建議保守?
從這則新聞出發,本文希望可提供讀者一些與臨床心理師工作有關的倫理規範。內文重點並不在於批評,而是提供一些現有的制度,讓讀者有機會認識與了解,進而能對相關報導有更多的判斷基準。
1. 台灣沒有「心理醫生」這樣的稱號
在台灣的醫療專業中,沒有心理醫生這樣的稱呼。心理醫師是歐美國家才有的稱謂。在台灣,主要提供民眾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服務的醫療專業主要是:
- 精神專科醫師:
- 七年醫學系畢業,通過精神專科醫師國家考試。
- 提供個案精神科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 實習地點為大型教學醫院精神科病房、門診、日間病房等。
- 在大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多半沒有時間與心力提供完整的心理治療。主因為,健保不給付,或者給付的很少。C/P值實在太低,加上患者量太大,醫師在現實考量下很難提供所有患者心理治療的處遇。
- 精神專科醫師訓練的過程,心理治療訓練與生理藥物治療訓練相比,所佔比例較低。心理學、心理治療的訓練內容也較為基礎,取向也通常較單一。除非是自己有心想往這方面發展的精神科醫師,才會投入額外的時間去進修、接受督導。
- 臨床心理師:
- 大學部多半就讀心理學系,研究所需畢業於考選部規範且指定的「臨床心理學/行為醫學研究所」(含碩士論文與實習),通過臨床心理師國家高等考試。
- 條文: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臨床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臨床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得應臨床心理師考試。
- 實習地點多半為醫院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家醫科、神經內科、早療中心、安寧病房、睡眠中心等。
- 可提供個案心理衡鑑(評估)、心理治療/諮商。更詳細的介紹。
- 諮商心理師:
- 大學部多半為心理學系,研究所畢業於諮商、輔導心理學研究所(含碩士論文與實習),通過諮商心理師國家高等考試。
- 條文: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諮商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得應諮商心理師考試。
- 實習地點多半為學校、輔導機構、社區機構等。
- 可提供個案心理諮詢/輔導、心理諮商/治療。
當心理師接受報導、訪問,公開心理學知識於大眾面前,這便是一種心理諮詢的服務。根據臨床心理師倫理與行為規範 4.01:
「心理諮詢意指臨床心理師運用其專業知識,提供當事人或委託機構,取得符 合當事人或委託機構所需的專業觀點及建議,以助其解決疑問或需求。」
本則報導中,心理師介紹測謊儀,便是一種心理諮詢(但等等,測謊是不是屬於心理專業,又是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議題)。根據臨床心理師倫理與行為規範 1.04:
「臨床心理師的工作是奠基於學科中已建構的科學與專業知識。」
心理學是一門奠基於科學的學問;也就是,臨床心理師工作時必須提供符合科學依據的知識與方法給個案。這則報導中很尷尬的一點是,測謊儀器在心理學界(甚至是法律、司法領域)中,目前的共識仍是:這是一項尚未被無法完全可被科學驗證的技術。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等台灣心理學學者合著的《心理學》教科書中對於測謊儀的總結:
「雖然,這種推理方式直觀上看來頗具說服力,只可惜測謊器並不能百分之百分辨出無辜者及說謊者。有些無辜者可能有些神經質,當他們在回答「關鍵性問題」時,由於過度擔心自己被冤枉,而會變得很緊張,而使得生理的反應加上。職是之故,測謊的結果到目前為止,只能作為參考,並不能成為審判的重要依據(Lykken,1980; Rice,1978)。」
根據臨床心理師倫理與行為規範 4.03:
「臨床心理師在觸及可能接受心理諮詢的場合時,並在對方顯示對心理諮詢的興趣時,有責任向潛在的當事人或委託機構展示自己的專業資格,有效說明諮詢涉及的一般過程、目標、限制、技術和諮詢所產生的資料之運用,以利當事人或委託機構決定是否尋求諮詢。」
倘若我們預設測謊儀的使用屬於心理師的專業。那麼心理師在節目等公眾場合使用相關儀器時,必須告知閱聽人該儀器與技術的用途、目的,以及最重要的「使用限制」。以本情境為例,心理師在告知測謊結果時,也應該提醒用測謊儀做推論的有限性,這樣才算是善盡心理師的工作「倫理」。
本則報導中,還可能涉及的倫理準則如下:
- 4.02 臨床心理師在觸及可能接受心理諮詢的場合時,應儘可能有效說明臨床心理專業的內涵、範圍及限制,以讓潛在的當事人或委託機構取得對臨床心理專業的適當瞭解。
- 4.04 在和委託機構商洽心理諮詢服務前,臨床心理師宜充分認知委託機構與因此 一委託規範下所形成的未來當事人及其他涉及單位之相互利害關係,以及這 些關係在進行心理諮詢時所可能遭遇的衝突。
- 4.07 臨床心理師實施諮詢服務時,應知悉個人對當事人、委託機構、及對社會的責任,謹言慎行,以免貽害當事人、委託機構、及社會。
雖然此心理師是諮商心理師,但這邊的小整理其實都適用於臨床或諮商心理專業工作者。
更廣泛來說,不管是哪個「專業」,在公眾場合的言行舉止,真是不能馬虎,否則很容易引起大眾誤會(或者加強刻板印象),進而影響這個專業的形象或聲譽。
更廣泛來說,不管是哪個「專業」,在公眾場合的言行舉止,真是不能馬虎,否則很容易引起大眾誤會(或者加強刻板印象),進而影響這個專業的形象或聲譽。
4. 心理師不會稱自己為「醫生」
由於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所受訓練不同,在台灣依照法律,心理師不能提供任何醫療上的藥物治療。所以,心理師稱自己為醫師(醫師主要指涉受醫學訓練的專業),確實是有所爭議的行為。
另一層面來說,心理師也不需要稱自己為醫師。因為心理師本身就是一個有其專業脈絡的專業:「心理學」。以「心理」師稱呼自己,也在強調與凸顯我們這個專業背後的核心。
但在醫院,由於民眾多半不理解這樣專業的分工與合作。看到穿白袍者,民眾多半一律稱為醫生。當遇到這種狀況,我們都會趁此機會跟個案介紹:「我們是臨床心理師,你可以叫我心理師」。或者有些個案更喜歡稱我們為心理老師或老師。
5. 臨床心理師vs.諮商心理師
在法規上,臨床與諮商心理師這兩個專業,其實只差一、兩條法規而已(紅字部分);但在訓練背景上,這兩個專業的養成與背後思惟確實仍有不少差異。至於是怎樣的差異,又是另一個大故事,不同專家也有不同的觀點。之後若有空,可再與讀者分享小弟淺見。
摘要:
- 臨床心理師之業務範圍:
- 一、一般心理狀態與功能之心理衡鑑。
- 二、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衡鑑。
- 三、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四、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五、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六、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七、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治療。
- 八、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臨床心理業務。
- 前項第六款與第七款之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照會或醫囑為之。
- 諮商心理師之業務範圍:
- 一、一般心理狀態與功能之心理衡鑑。
- 二、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三、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四、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五、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諮商心理業務。
- 前項第五款之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照會或醫囑為之。
摘要:
- 台灣沒有心理醫師。
- 任何專業在媒體前的言行舉止,都應格外小心。
- 測謊儀之可信度目前尚未完全通過科學的考驗。
- 建議記者報導前可多了解背景脈絡,一起提供民眾更優質的訊息。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與回饋 :)
留言時請注意網路禮儀、個人隱私與相關法律規定。
在出現爭議留言時,部落格主人有權在第一時間先予管理或刪除留言。
請確認您理解上述規則後再行留言。
若有不願公開之訊息分享,亦可寄信至psy.su.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