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心理治療的看法

身為「人類」,我們享有特有的高度發展大腦。但同時,我們也容易忘記,我們是「演化之下的產物」這件事。此外,我們也是「過去經驗」與「時間」的產物。事實上,每個人現在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擾,都是諸多因素互相交互作用之下的後果。如果只停留在表層的處理或認識這些困擾,治療效果多半治標不治本。

因此,在處理個案的各種議題時。帶領個案探索這個問題的歷史脈絡、情境脈絡,就顯得很重要。在過程中,我深受許多心理學概念與理論影響。特別是:演化心理學、依附關係、腦與認知神經科學、跨診斷的概念取向,以及最核心的第三波行為療法。





  • 演化:
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的身體是自然界演化之後的後果。所以身體與大腦的設計,某種程度是為了幫助我們「倖存」。因此,大腦諸多機制本身,就有它的特定目的。只是,這樣的目的性,有時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因而使我們在處理種種繁複議題時卡關。
  • 依附:
依附關係某種程度也是演化的產物,這涉及到我們從出生之後,如何透過照護者,逐漸建立起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外界的連結。依附關係幫助我們存活,也更深刻地影響到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形式與信念。因此理解依附關係,也可能是理解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一個人的管道。不管是我們與內在經驗的關係,或者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依附都是探討「關係」中很重要的管道。
  • 腦與認知神經科學:
除了心理學之外,回歸到大腦、生理神經基礎的層面,認知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大腦運作的原則(當然這些原則都與上述演化、依附的心理學概念有所呼應)。有時候,我們並不是這麼理解大腦是怎麼被設計的。我們可能錯用了大腦,才使得自己遇到麻煩。這並不是我們的錯,只是若反過來,透過這些發現,用來幫助個案更熟悉大腦運作的原則,將使我們在解決人生困擾時事半功倍。
  • 跨診斷的概念取向:
透過憂鬱、焦慮等診斷,可以使我們更快速理解一個人遇到的困擾。但隨著我們對心理病理的了解與發現(包含共病、症狀的促發與維持因子等),其實這些症狀很可能都只是「表面」的「結果」。在表面的深處,可能存有一些共通機制,可以用來理解這些表層上差異很多的各種症狀。因此,不管是上述的演化、依附,或是更生理的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我們都可以透過「跨診斷的概念取向」,找到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來認識個案出現的各種議題,而不只是把治療目標停留在表層的症狀緩解。
  • 第三波行為療法:
承襲上述種種基礎,在求學、實習與實務工作的過程,我發現「第三波行為治療」(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therapies)的取向,某種程度包含了上述這些我關注的議題。行為理論強調學習與經驗的養成和維持。而正是演化、依附、神經科學等種種生理、心理基礎,為學習與經驗鋪了路,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

第三波行為療法是一個統稱,當中包含了相當多種治療取向,而每個取向都有其強調的焦點。諸如:接納與承諾療法、辯證行為療法、情緒焦點治療、慈悲焦點治療、正念認知治療、正念減壓療法等。這些療法雖然都有其特定關注議題,但背後都有些共通核心,在使用上,也可以互補有無。

舉例來說,我們必須認識大腦運作的原則,接納那些我們無法用意志力改變的內在經驗(像是情緒、負面思考、身體感覺);透過慈悲(compassion)練習,來安撫我們原始的大腦;透過正念(mindfulness),來訓練我們比較近代的大腦腦區;透過辯證與情緒聚焦的過程,來看清楚我們內在經驗運作的歷程。透過價值觀,來決定我們接下來要往那邊出發。

這些根基於科學實證的治療取向,對多數心理困擾(自己跟自己)、關係議題(自己跟別人)等人生狀況,都被證實具有相當程度的療效。當我們深刻的認識個案遇到的困擾,透過各種可能的心理學背景,邀請個案一起探索這些問題的成因與維持原因。接著,進一步使用對應的心理介入(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和個案一起做實驗,如果特定的困擾改善了,那顯然我們當初的理解某種程度是正確的。若個案的困擾仍持續存在,那我們就必須再回到一開始,把問題再整理清楚。這就是臨床心理師著重的「個案概念化」(case formulation)的精神。

在選擇心理介入方法時,我們並不吝於向其他已有的傳統心理治療取向取經。我們仍讚揚心理分析、榮格、阿德勒,乃至於完形學派、存在取向、家庭學派、系統取向、後現代學派。這些學派當中,都各自有許多與我們觀點相呼應之處。透過互相支援的方式,我們反而找到更大的一片天空,可以從中尋找最適合這位獨特個案他獨特困擾的方法,並密切觀察這個方法是否能為個案帶來有感覺的改變。

這大概是我目前為止,對於心理治療的一些想法。透過與不同個案互動、工作的過程,我仍持續進修許多心理學、腦科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與心理學學門相關的的知識(如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透過大量的知識萃取與個案的真實互動,我仍持續在形塑自己在心理治療的個人風格。期待在這條助人的路上,永遠保持好奇心與心理彈性,接納更多各種不同、多元的聲音,找到一條可以幫助更多人的心理治療之道。

留言